◆「古通揚運河」示意圖。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旻 江蘇如皋報道)唐代「日本玄奘」圓仁西渡中國寫下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被視作世界東方遊記三大名著之一,書中記載的「如皋鎮」「如皋院」「如皋茶店」,以及「掘溝北岸,店家相連」「水陸左右富貴家相連」等歷史場景在江蘇南通如皋市獲得了考古證實。5月13日,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在如皋舉行的「徐家橋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期間展示了考古出土的唐代至宋代的文物標本200多件,包括瓷器、釉陶器、鐵器、銅錢、銅像、磚瓦、建築構件等。南京大學考古文物系及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表示,此次考古發現與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記錄相互印證,再度實證遣唐使歷史。發掘的古通揚運河遺蹟應是隋煬帝時「掘溝」運河遺蹟,即是日本遣唐使團去揚州及長安所行走過的重要運河河道,也與如東國清寺遺址共同構成了南通「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遺蹟。

◆徐家橋發掘出的唐代至元明時代的瓷器、牙牌、錢幣等文物標本百餘件。(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旻 攝)

江蘇南通如皋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自春秋以來鹽業興旺,西漢吳王劉濞從揚州開邗溝至如皋煮海水製鹽售賣,開鑿的古邗溝便為中國最早的鹽運河。自2015年6月起,賀雲翱教授的專業團隊接受江蘇省文物局的委託,在與唐朝時期日本遣唐使歷史及路線有關的南通如東國清寺遺址和隋唐時代掘溝運河遺址一線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

新發現揭遣唐使團古國際航線

「2017年,我們在南通如東的考古,證實了晚唐國清寺遺蹟是日本遣唐使到達中國後登陸和停留休整且保存至今的近海唯一一處明確可指的歷史遺產。這次,我們在如皋徐家橋發現了唐代的古運河遺蹟。」此次考古發掘領隊賀雲翱介紹道,自2019年10月起,南京大學和如皋市博物館聯合對如皋境內大運河重要支線運河——隋唐古掘溝遺址暨古通揚運河遺址區域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在如皋市如城街道緊靠古運河的徐家橋段區域勘探發現一處南北長約90米(東段)至120米(西段)、東西寬約200米的古遺址文化堆積最為豐富。經過近10個月的發掘和勘探,南京大學考古隊在徐家橋遺址發現不晚於唐代的古運河河道,根據唐代開成四年(839年)日本遣唐使團中日本高僧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考古隊判斷此古運河河道正是隋煬帝時期開挖的「掘溝」,也是當年日本遣唐使團去揚州及長安所行走過的重要運河河道,與如東國清寺遺址共同構成了南通「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遺蹟。

賀雲翱認為,「這次發現使我們構建了一個日本遣唐使從當時的首都長安、洛陽一直通過揚州,再通過如皋、如東後,穿越當時的東海抵達日本這樣的一條古代國際航線」。他說,「這個考古工作就產生了新的意義。」

考古確認唐代古運河河道平緩,日本遣唐使乘船途經如皋時,悠然可見運河兩岸百姓生活景象,圓仁便記錄下了「如皋鎮」「如皋院」「如皋茶店」,以及「掘溝北岸,店家相連」「水陸左右富貴家相連」等珍貴的歷史場景。而從出土的運河遺蹟、來源廣泛的古代瓷器、古農耕用具、古錢幣、古牙牌、城市建築遺蹟等材料證明,今天的如皋歷史城區至少在唐代後期已經是古通揚運河上的重要城鎮。目前,如皋市政府正斟酌籌建遺址公園,保護這些重要的歷史遺蹟。

◆如皋城中軸線考古現場已用玻璃層保護起來。(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旻 攝)

勘探發現如皋城中軸線千年未變

「我們還挖出了如皋城的中軸線。」賀雲翱說。勘探發現的五代至元明時代的磚鋪道路呈南北走向,被今天的如皋城市南北中軸線主幹道「海陽路」所疊壓,表明一千多年來如皋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一直北依古通揚運河而未曾移動,這為認識現代如皋城市的空間格局之形成和作為運河城市的規劃特徵等提供了考古實證材料。

「如皋古代的中軸線叫海陽路,因為如皋最早曾經地名為海陽,意為大海迎接陽光的地方,這條路現在還叫海陽路,」賀雲翱在考古現場詳細介紹,「挖出來的時候最下面當然是深土層,一共有4層磚。」

如今,如皋城中軸線考古現場已經用玻璃層保護起來,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形態清晰呈現。透過保護玻璃,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第三、第四層建築標示明代和清代,宋代的下面是五代南唐。據賀雲翱介紹,據歷史文獻記錄,南唐時代,如皋將縣衙門移到了「掘溝」的南面,中山樓向北約100米左右是古代掘溝,「但是現在已經看不到,早已被填掉了」。

2022年,在如皋海陽路與大治路交界處,原古縣衙遺址的考古中,其北側發現了一口唐井,沒有井欄,井口內徑0.7米、井深3米。唐井位於古運河南岸,用長條磚砌成,井中出土長沙窯瓷器大約屬於公元9世紀時期的遺物。此外,如皋歷史城區考古勘探還發現了宋代水井,五代至宋代、元明時代的城市道路遺蹟,還有唐代至元明時代的瓷器、牙牌、錢幣等文物標本100多件。

多個窯口瓷器出土 印證古代商貿繁榮

南京大學考古隊在徐家橋遺址和如皋歷史城區考古發掘現場,發現大量瓷器標本來自唐宋時代的越窯、長沙窯、壽州窯、宣州窯、景德鎮窯、吉州窯、建窯、宜興窯、龍泉窯、磁州窯等窯口,涉及今天的浙江、湖南、安徽、江西、福建、江蘇、河北等地。賀雲翱認為,這反映出唐、宋時代古掘溝運河沿線及濱海區域城市交通和商業的繁榮,表明當時通過大運河,讓地處濱海地帶的如皋與內地建立了廣泛的商貿聯繫。

◆景德鎮窯影青瓷。(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旻 攝)

據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常務理事顧寶國介紹,考古隊在徐家橋古運河河道遺蹟發掘的唐代長沙窯殘片,意味着長江流域與運河交流互動實物資料;鹽運勞動生產者比普通農人生活富足;印證了日本遣唐使途經如皋這段歷史時期活動的軌跡。

宋製釘鈀先進實用與今無異

◆宋代鐵製農具釘鈀。(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旻 攝)

景德鎮在宋景德年間因瓷得名。如皋考古中景德鎮窯影青瓷的出現,表明唐宋以來尤其是宋製瓷業的迅猛發展,景德鎮瓷器產品已經銷售到全國及東南亞地區。「在古代,鐵和鹽皆為官方控制,鐵可以打造兵器,而百姓沒有鹽難以生存。」顧寶國說,如皋考古發掘出土一批宋代鐵製農具,其中一件出土釘鈀(如皋方言稱:法)與現代農村仍在使用的釘鈀沒有區別,表明宋代金屬工藝和製造業的先進性與實用性,此外,也說明古代如皋普通百姓生活殷實。

◆磁州窯劃花。(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旻 攝)

此外,還出土多件宋代磁州窯劃花,器型豐富實用。顧寶國表示,磁州窯是創燒於北宋中期的民窯體系,劃花工藝的出現是古代勞動人民創新突破,使其產品向裝飾過渡。

日韓學界關注如皋考古

近年南通如東唐宋國清寺遺址和如皋隋唐掘溝運河遺址的考古發掘,受到東亞日本、韓國明治大學、東亞大學、橿原考古研究所、高麗大學等有關學術機構及學者的重視。南京大學考古文物系及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還曾經應邀去明治大學和高麗大學作此項考古發現的報告。

「主要原因是掘溝運河遺址和掘港國清寺遺址與唐時日本第十九次遣唐使及當時入唐求法的請益高僧圓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有關記載有直接關係。」賀雲翱教授表示,在這本書中,圓仁記載了遣唐使團在掘港國清寺休養和經過掘溝運河前往如皋、揚州的詳細歷史,有關考古發現為這段珍貴的歷史提供了實證材料,讓學術界人士得以將文獻資料與考古實證材料相互印證和補充,並且能夠讓社會人士重新發現大唐時代東亞國家互相友好交往所保存的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

「在日本遣唐使團中,也有當時在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的譯使。」賀雲翱說,同時《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還記錄了多位在大唐活動的新羅人士以及他們居住的新羅坊等歷史。為此,如皋的考古發現同樣受到韓國學術界人士的重視。

話你知:日19次派遣唐使 成功13次

日本遣唐使節具有政治使節和文化使節的雙重任務,除與中國修好外,主要是學習唐朝文明,學習各項政治、經濟制度和科學、文化、佛教等,肩負使命、出沒於大海驚濤駭浪中的遣唐使,對當時及後來的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於遣唐使團是一個集外交、文化、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政府外交團隊,成員有官員、隨員、留學生、學問僧、船員等三十種職務。

所著見聞被譽世界三大東方遊記之一

在唐代,日本曾向中國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出行成功的有13次。唐開成三年(公元838年)農曆六月十三,日本僧人圓仁跟隨遣唐使團搭乘大使船隊啟航。這是日本第19次也是最後一次向中國派遣遣唐使,使團規模空前絕後達到651人。賀雲翱說,日本遣唐使活動是古代中日文化交往及東亞區域文明發展史中的重大事件,對日本文化發展有着革命性的意義。在日本19次遣唐使歷史中,第19次遣唐使從中國濱海地區的「掘港」一帶登陸,並得到海陵(今泰州)鎮官員的歡迎和接待。

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從這一天動筆記錄。歷經周折,圓仁一行在公元838年7月27日到達南通如東國清寺。圓仁在國清寺生活了15天之後,從國清寺乘船經過如皋掘溝運河到揚州。自西渡到東歸,圓仁在中國歷時9年7個月,歷經唐文宗、武宗、宣宗三朝,撰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四卷詳細記述了他在求法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涉及唐代地理、行政制度、社會經濟狀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被譽為世界三大東方遊記之一。圓仁回日本後帶回佛教經論、教法、傳記等585部794卷,及胎藏、金剛兩部,高僧真影、舍利子等法門道具,還有五台山取得的土石。此外,圓仁還帶回了可觀的中國詩文集和各類雜書。圓仁帶回日本的佛像,對日本的繪畫藝術產生了一定影響。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多年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日本友人專程來江蘇南通訪古尋蹤。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