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於4月6日在人民大會堂歡迎馬克龍。 新華社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結束訪華後表示,歐洲必須加強戰略自主性,頂住避免成為「美國追隨者」的壓力。

馬克龍結束訪華後在返回法國的專機上,通過與隨行媒體記者的訪談發表上述評論。法國《回聲報》和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分別刊登相關訪談文章。 根據《回聲報》的文章,馬克龍在訪談中表示,歐洲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建立起戰略自主性。他認為,建立戰略自主性對防止歐洲國家成為附庸國來說至關重要,歐洲可以成為兩個「超級大國」之外的「第三極」力量。

馬克龍表示,歐洲面臨的「巨大風險」是其陷入「並非屬於我們的危機當中」,這些危機阻礙歐洲建構戰略自主性。他呼籲歐洲人「必須醒來」,其首要任務不是在世界各地的議程上配合其他國,歐洲不應陷入陣營對抗。

須專注提升自身國防工業

談及台灣問題時,馬克龍指出,歐洲人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台灣問題的危機加劇是否符合我們的利益?」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矛盾加劇,我們將沒有時間或手段來提升戰略自主權。

◆ 馬克龍強調歐洲須專注提升自身的國防工業。圖為法國軍工廠雷諾。法新社

馬克龍還表示,歐洲在武器和能源領域已增加對美國的依賴性,現在歐洲必須專注於提升自身的國防工業。他說,烏克蘭危機加速了對防務裝備的需求。但是歐洲的國防工業無法滿足所有需求,這使某些國家臨時轉向美國甚至亞洲供應商,「我們要面對這個現實,必須推動國防工業發展。」

就烏危機與華建立基本共識

在烏克蘭危機方面,馬克龍表示與中方建立了多項基本共識,其中包括支持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明確表明反對使用核武器;明確呼籲遵守國際人道法並保護兒童;以及通過談判實現持久和平的意志。

據Politico指出,「歐洲戰略自主」的概念於2016年被正式提出,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當選後,頻頻威脅只要歐洲國家不增加軍費開支,將降低對歐洲的軍事支持,同時也抬高了歐洲進口商品的關稅,促使歐盟將「歐洲戰略自主」的落實提上日程,2017年新上任的馬克龍成為其最強烈的推動者。

這一概念實際上得到本屆美國政府和美國學界的一定支持,不過美國認為歐洲的「戰略自主」意味着後者應加大軍事開支,尤其是滿足北約的「軍費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GDP)2%」基準,幫助美國分攤一定軍事開支壓力。

馬克龍逆勢而行 《紐約時報》:削美遏華努力

美國《紐約時報》稱,在中美關係陷入冰點之際,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今次訪華之行,表明了獨立自主的歐洲立場,兩國領導人都多次稱讚「多極世界」,意思就是一個不由美國主導的世界,此行明顯削弱美國遏制中國的努力。

馬克龍接受中國就「政治解決烏危機」建議中的幾個條款。圖為烏軍在訓練中發射火箭。 法新社

打「戴高樂主義牌」

《紐約時報》指出,總體而言,此次訪問對美國主張的經濟「脫鈎」,即通過全面的出口管制和重新安排供應鏈來降低安全風險大聲說「不」。最重要的是,如今美國將中國視為自己成為世界主導力量以來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在這個新的歷史階段,馬克龍接受與中國的夥伴關係,這表明維護戰後秩序中的自由體制。

通過多次提到需要「重塑和平與穩定的國際秩序」,馬克龍似乎讓法國更貼近中國的觀點,就是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分析指出,在美國與中國的冷戰不斷加深的背景下,這表明馬克龍肯定想逆勢而行,「馬克龍打的是『戴高樂主義牌』,這是指戴高樂在二戰勝利後堅決主張獨立於美國。」

馬克龍接受了中國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12點建議中提出的幾個條款。該建議於今年2月發布,但美國未予理會,其中包括需要「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架構」,以及需要防止「陣營對抗」,中方認為對抗反映的是「冷戰思維」。由於歐洲目前的安全架構是圍繞北約建立,因此需要新的平衡的安全架構,這樣的主張隱含着對大西洋聯盟的質疑。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