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源在微博上的名字為「小導演吳錦源」。

吳錦源在微博改名「小導演吳錦源」,事有緣由。曾在一場活動上,社交場內,被大家一口一個大導演叫着,吳錦源突然對這個聲音有些警惕──人很容易陷入美言之中,不知不覺變得自大。「別人叫着叫着,自己若當真那就危險了。」身處娛樂業,看過不少人被捧之後,再難清楚看到自己。身邊這類令人嘆息的故事不少。活動結束後,吳錦源立馬在微博把自己改成了「小導演」,算是一種自我的提醒和督促。 「導演就是一份工作嘛。我們能做的就是對得起自己的崗位。」這種樸素的觀念,確實和自己來自香港有着深厚的關係。拍過了《獅子山下的故事》再來看自己身上的獅子山精神,吳錦源笑言,這種精神底色從未褪色。

吳錦源說,他們這一代的香港人都好相信一個事情,要成功就是要苦幹,後生仔一定要蝕底(吃虧)。在他看來,這是從小到大在港接受過的教育,出了社會打工,也一路這麼相信且做事的。香港人喜歡講捱過去。這或許就是本事的歷練。

北漂的這些年,不愁大製作項目拍攝,和不同的製作公司、明星藝人合作,吳錦源也會用不同的方式去作業。在劇組,吳錦源喜歡和主創團隊們聊天、交心做朋友。但他也感嘆,這個事情做起來好難。難在很多關係的建立,並不都是雙向打開,或者同時同頻在線。但,好的劇組氛圍,利於細節的打磨。吳錦源記得《獅子山下的故事》裏一場哭戲的幕後花絮。劇裏,聶遠和楊明娜的一場分手戲,按理楊明娜要哭,演員也完成得很好。但拍攝時眼淚出來的那一刻,卻突然覺得眼淚不能這樣流。「不是不應該流,而是女方不能對着男方流眼淚。」這一場戲的細節討論,就得益於跟演員平時的互動溝通,然後在片場就會有默契,能暢快溝通這些情緒表達的細節。類似這樣的溝通,在這部劇裏經常出現。作為導演,吳錦源比較在乎演員的感覺,也相信自己實時作出的調度。人物細節的塑造,能讓一部劇變得有質感。「小導演吳錦源」也迷戀這種「抓小放大」的創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