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香港回歸祖國25年,正步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妥善做好青少年教育是建設未來的關鍵。新一屆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她的首要工作,是要裝備好年輕一代發揮出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她以「向·心·力」歸納當前香港教育的目標,期望同學們能做到愛國愛家、有遠大理想的志向;要愛己愛人,有一顆熱情、好奇和熱誠的心;培養相應能力去付諸實踐。她強調,香港教育優勢甚多,包括辦學團體和社會力量積極熱心,家長關心和着緊子女教育,教育課程良好,及大學科研優秀等,希望以此為基礎,裝備好青年人迎接更大的舞台,譜寫更精彩人生,大家努力「一起建構香港教育的故事」。

◆ 蔡若蓮用行書寫北宋著名哲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蔡若蓮近日接受包括香港文匯報在內的多家媒體訪問時表示,新一屆特區政府強調務實和實幹,希望為市民做得更多。在教育方面,自己一直秉持着「讓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的夢想和目標,而社會各界也十分關心和關愛年輕一代,未來會與教育界一起努力,為青年人在學業、就業和創業方面裝備得更好,迎接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她又以「向·心·力」來歸納其工作目標和對青年人的期望。「向」是希望年輕人成為有志向、有明確人生目標和有遠大理想的人,在志向中要心懷國家,能做到愛國愛家;「心」是希望年輕人都擁有一顆對生命有熱情、好奇和熱誠的心,做到愛己愛人,「有『心』都是十分重要的。」「力」則不難理解,在確立了遠大理想和擁有熱誠的心同時,也需要有相應的能力去付諸實踐。

◆ 蔡若蓮任副局長時探訪幼稚園。 資料圖片

為學生拓多元出路灣區機遇

為讓香港新一代發揮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蔡若蓮表示,在教育層面有多方面要落實,包括要增強學生對國家和國情的認識,建立正確價值觀和國民身份認同,以及大力推動STEM、STEAM和職業專才教育,培養他們的能力。未來,教育局將朝着課程發展、建立教師專業團隊、學校軟件和硬件配套,拓展學生大灣區發展機遇及多元出路等方向努力。

她舉例說,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早前通過在小西灣興建幼稚園教育中心的撥款,就是從硬件和軟件提升幼稚園教育質素;2022/23學年實施的「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能讓學生憑多元才能和專長入讀大學,「減輕『一試定終生』的迷思。」至於「應用學位課程先導計劃」可讓學術及職專教育雙軌並行,加上現時香港學生可用文憑試成績報讀內地129所高等院校,可選擇香港未開辦的課程,擴闊視野。這些都希望可讓「青年人的舞台越來越大,夢想的天空越來越廣闊」。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不同學校和團體紛紛舉辦不同慶祝和學習活動,蔡若蓮指出,這些對同學而言亦是很好的國民教育學習機會,自己也把握機會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到學校多與師生溝通接觸,為他們打氣。教育局會繼續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的模式推動國民教育,將結合學科、周會、班主任課、交流和考察等形式全方位推動,除了教授知識外,也着重態度和價值觀的建立。

為文憑試考生打氣勉追夢

今屆文憑試放榜在即,蔡若蓮在為同學打氣的同時,也希望同學把握各種機會,作好生涯規劃。「條條大路通羅馬。」她指出,香港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前路發展也是多元化,寄語同學「不要執着非醫生即律師的傳統路線」,要按個人興趣和能力作出選擇,追求夢想。

籲教師把握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

要培養出有國家觀念、愛國愛家及愛己愛人的年輕一代,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蔡若蓮形容教師這個行業「很得意」,它涉及言傳身教,尤其是關乎價值觀教育方面「要有感染力」,如果連教師自己都不相信或不認同,是很難去教好學生的。因此,有需要提升香港教師團隊的專業水平,要在「一國兩制」長遠發展下培養青年人加入參與建設美好香港的行列,除了要豐富教育或學科專業知識,「教師的正確國家觀念,以及對香港制度的尊重同樣重要。」

教聯會上周舉辦講座學習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邀請蔡若蓮(右三)出席。 資料圖片

香港社會各界近期相繼舉行學習貫徹國家主席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被問到教師和學生是否也需要多了解時,蔡若蓮強調,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與香港有重大關係,為香港未來如何保持繁榮穩定指明方向,有相當大的學習價值,而這次講話的對象不限於香港,還包括澳門、台灣,以及全國和全世界,「(習主席的講話)適時地回應各界對於『一國兩制』以及香港未來發展的關注。」

蔡若蓮舉例說,現時高中公民科的三大主題之一正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既然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與香港及「一國兩制」有重大關係,「學生去學習都好正常。」若果老師能夠結合課程和學習目標及配合課題,「這便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實踐。」

她強調,對教育界而言,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與學生未來畢業投身社會時的制度環境息息相關,若然校長和老師都能對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有所認識,對公民科的教學,以至在推動生涯規劃時為學生前景解惑都會有所幫助,「我們的老師不能不知道。」

學校收生不足或需遷址或合併

針對近年香港學校面對學生人數減少及教師流失的挑戰,蔡若蓮認為涉及多個因素,包括出生率偏低及疫情阻礙人口流動等,不能簡單歸納為單一原因。局方正積極以不同方法應對問題,包括重置學額過剩的學校到學額需求較大的地區,及合併學校等,同時會密切留意教師流失趨勢,與教師培訓院校聯絡開辦更多相關課程,從而增加教師數量。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