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新人歌手炎明熹亮相中國內地綜藝節目《聲生不息》,與楊千嬅、李克勤等一眾實力唱將同台競技,以全新唱腔演繹經典,很快在網絡掀起熱議。人們彷彿從那張年輕卻有些陌生的臉上,同時看到了香港流行文化的光輝年代,以及港樂在摸索中多元成長的希望。

圖為香港文化博物館常設展覽「瞧潮香港60 」展示香港流行文化。 (中新社)

這條發展脈絡,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馮應謙早已觀察到,他對此加以總括:回歸以來的25年間,香港娛樂業在頹勢裏逐漸尋找到另一種生存模式,即與內地結合,並同時重新發掘本地市場。「我覺得,這是重新再出發。」

一般而言,香港流行文化指的是電影、電視劇、音樂三大行業,這三者之間因媒體平台、唱片公司、藝人等重合,呈現出共榮同損的緊密聯結。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當港產片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進入衰退期後,港樂市場亦同步萎縮。

圖為香港文化博物館常設展覽「瞧潮香港60 」展示香港流行文化。(中新社)

然而,那段黃金時代的影響力不可小覷,「香港電影曾經雄踞整個東南亞市場」,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洪祖星回憶,那批如《少林寺》《英雄本色》等經典之作堪稱教科書。而粵語歌也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入內地,於大街小巷傳唱,張國榮的《Monica》、譚詠麟的《朋友》等,皆成為時代之音,亦造就第一代偶像的誕生,香港流行文化被個人化為一段段前衛與反叛的青春記憶。

當本地娛樂業失落,行業精英們正是帶着這種與國際接軌的行業經驗、成熟完善的制度、嫻熟的專業技能,走向了1997年後正向香港敞開懷抱的內地市場。這股融合的潮流在2003年兩地簽署「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後來得更為猛烈,直接將人們耳熟能詳的香港導演、演員、歌手們推往「北上」之路,「2010年是一個高峰期,現在你想要在香港約見一個名導、明星都很難,因為他們基本都定居在北京、上海。」洪祖星坦言。

圖為位於銅鑼灣鬧市的Mirror海報。(中新社資料圖片)

馮應謙相信,「北」流的人才,對於過去二十餘年內地電影的騰飛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洪祖星認同這一說法,「內地電影業開放得比較遲,而香港電影人熟悉電影業和國際電影節的運作,也知道什麼樣的電影能夠在市場中更獲觀眾青睞。」內地商業片的起步、賀歲片的概念,皆源於香港電影。更顯而易見的例子是,如今兼具高票房、好口碑的電影中合拍片比重較高,如《長津湖》《紅海行動》《少年的你》,都有香港導演的參與。

而回眸香港本地市場,又不難發現一股新生代力量正在涌動、壯大。新晉導演拿着特區政府註資支援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資助交出亮眼的作品,以小切口娓娓道來人情冷暖,充滿人文關懷,讓低迷的本地創作界為之一振,甚至不乏擁躉者視之為香港電影的「新新浪潮」。洪祖星自然樂見後浪大有可為,但也真誠地寄語他們將目光放長遠些,不要局限於香港敘事,應摸索如何透過香港去講中國故事,吸引更多觀眾。

圖為香港與內地合拍片《無雙》榮獲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中新社)

「復興」趨勢亦可由音樂市場窺視一二,「儘管樂壇不景氣,但香港從事音樂創作的人從來也沒有減少,很多人將自己唱歌的視頻放到YouTube,或者在街頭表演。」馮應謙指出,分眾化的時代下,媒體中心化的行業格局正在改變,「現在偶像種類非常多,各有各做,各有各的市場,百花齊放。」

眼下,正席捲香港的潮流自然是偶像組合Mirror,銅鑼灣、尖沙咀隨處可見巨幅海報,「我周圍不少朋友也在跟我說搶不到Mirror的演唱會門票。」馮應謙笑道。至於有老派文化人直言這潮流不過轉瞬即逝的虛火,他抱着一股開放的態度說了這番話:「世代交替的過程肯定有,每一代都有跟上一代不同的地方,但這也正反映出香港流行文化不同的特色來。」

(來源:中新社)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