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爸爸魏先生靠打散工養育一對子女,他惟有每晚買街市減價肉菜為一家三口煮餸。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有人說,父親是一本深奧的巨著,讀懂了它,你就能讀懂人生。在中國人社會裏,父親總予人沉默而含蓄的印象,讀懂父親難,學懂做父親更難,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失業、失婚的魏先生最明白父親角色的沉重。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跟隨他半天,直擊生活逼人將他壓得喘不過氣,為慳錢堅持手洗衣服,還把洗衣、洗菜及洗澡用剩的水重用沖廁,每晚趁街市收檔與其他「師奶」搶購減價餸菜。無法給予一對子女優渥生活,惟目前這一切已是他盡最大努力提供的,「我自己一個人窮好簡單,但作為一名父親,將他們帶到世上來就要負責將他們撫養長大,盼望讓他們成為有用之材。」今日父親節,他的願望十分簡單——子女學有所成,拉近親子的距離。也許,他就是香港無數個基層父親的縮影。 

走進魏先生與一對子女蝸居的劏房,一種沉甸甸的壓迫感撲面而來。他們一家三口擠在一間不足一百呎的房間就寢,魏先生與10歲兒子睡在碌架床下層,上層堆滿衣服等雜物,13歲女兒就睡在單薄被子鋪設的地上。魏先生喃喃地說:「大女長大了,與我們同房不太方便……」

洗衣洗菜水沖廁 與「師奶」爭減價肉

身為父親,魏先生雖然無法給予子女世上最好的,但就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提供最好的,「即使兩間房的劏房租金比現在的貴,但女兒不小了,要有自己的獨立房間,就算我現在還要借錢度日,還是希望盡可能讓他們過得好點、舒服點。」

魏先生為子女準備午飯。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60歲的魏先生與不少為口奔馳的父親一樣,過去靠上門為客人提供按摩服務賺錢養家,早年他與太太離婚後,子女交予魏先生的母親照顧,惟隨着魏母年紀老邁,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魏先生按摩生意叫停,無須工作後便接回一對子女同住。

父兼母職本來已經不容易,拒絕領取綜援的魏先生同時要為生計發愁,平日打散工賺來的幾千元,遠遠不足以支付逾一萬元的生活花費,惟有動用積蓄,甚至有時需向朋友借錢渡過難關。

水電伙食開支成為魏先生「慳得就慳」的目標。為慳水電費,他規定大熱天氣,就算劏房環境極翳焗,每晚最多開冷氣3小時,衣服也堅持手洗,「社協捐贈一部洗衣機畀我哋,但機洗好浪費水電,手洗慳水,仲可以將洗衫水重用沖廁所。」他解釋,劏房沒有免費的鹹水沖廁,洗菜水、沖涼水都要慳下來沖廁所,「站在桶上沖涼,水流到桶內就可以慳來沖廁所。」

為了「慳」水費,魏先生將洗菜水留下沖廁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伙食費亦要慳,嫌新鮮豬肉太貴的魏先生選擇買急凍肉,且專門趁街市收舖前,與一群「師奶」爭相搶購減價肉,或者10元2份的剩菜。這些餸菜質量參差,他腼腆地說:「炒出來不太好吃。」言談間流露父親的愧疚,他坦言疫情後「荷包見底」,一直無法帶子女吃「大餐」,正儲錢為兒子8月慶生,「答應他們出去吃大餐,由他們來選擇想吃什麼,他們開心最重要。」

父親節最好禮物:只盼子女主動慰問

一個月打幾日散工的魏先生現在大多數時間都在照顧、陪伴子女,然而過去缺席子女成長階段,兩代隔閡加深,即使同處一室也甚少交談。香港文匯報記者問他與子女的關係,魏先生蒼老的面孔難掩神傷:「同他們的關係很緊張,彼此之間沒有話可以說,一日都講不到幾句。」

接小兒子放學回家的路上,魏先生努力嘗試與兒子交流。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為拉近與子女的關係,他說已努力學習為父之道,經常嘗試與子女溝通,但對方都悶不作聲只應答一兩句,「我的性格暴躁,講話大聲不溫柔,都盡量改,希望可以與他們多點交流,但好難溝通,尤其是大女,我一個男人都不知道跟青春期的女兒可以講什麼。」

父親的角色沉重,魏先生拚命地賺錢給予子女物質的滿足感,但就在這個過程中失去與子女的親密關係,或許他最想收到的父親節禮物,不過是子女主動的慰問,別無奢求。

離異不忍棄子女 盡父責陪伴成長

疫情期間,魏先生不幸染疫,目前雖然已經康復,但仍受到新冠後遺症困擾,暫時無法從事長期勞動工作,但他拒絕領取綜援金,自食其力做散工給子女做榜樣。他說:「離婚後,我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前妻沒法撫養亦可狠心將一對子女放在保良局(孤兒院)門口,但我做唔出!我要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陪伴他們。」

染新冠有後遺症 打散工撐起家庭

魏先生今年3月期間感染新冠肺炎,康復至今3個月,仍受腰痛腳麻的後遺症困擾,平日不能參與太劇烈的體力勞動,只能打散工維生,例如為非政府機構派送抗疫物資,每月最多賺六七千元。以體弱的身軀撐起一頭家,他坦言日子過得清苦,「如果棄養他們,我一個人生活其實可以過得不錯,但我做唔出,想教導、陪伴他們,做父親應該做的嘢。」

魏先生承受非常大的經濟壓力,與子女的關係亦相當疏離,最令他內疚的是自己學歷低、沒有能力跟進子女學業,亦沒有多餘的錢讓一對子女參加補習班,「最擔心自己還可以支撐多久?」

他自言家族成員都不長壽,通常最多七十多歲就離世,「我今年已經60歲,他們現在才十幾歲,最多十幾年我可能已經走了,甚至可能不到十幾年,到時他們才20多歲,可能還在求學階段,前妻亦有不得已之處不太可能會撫養他們,那我走了以後兩人要怎麼辦?沒人可以供他們讀書及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

一句鼓勵 一個擁抱 父愛更勝金錢

(記者 張弦)「男主外、女主內」觀念根深蒂固,大多數爸爸認為「父職」就是在經濟上提供支援,陪伴、教育孩子等大小事似乎歸於「母職」,但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親角色不可或缺。社協副主任施麗珊建議,父親應該做出改變,多點陪伴子女、與子女談心,「相信給子女再多的錢,亦比不上簡單一句鼓勵、一個擁抱。」

單親育子女 經濟壓力較大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接觸魏先生已經有兩三年,她對魏先生的印象是為人老實、勤奮,亦十分緊張子女,但與許多傳統父親一樣,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感情,「尤其是單親爸爸更加艱難的,他們經濟壓力比較大,亦要照顧子女的飲食起居。少了母親一方的陪伴及關愛,單親爸爸其實需要更多時間與子女溝通、陪伴,才可以讓子女健康愉快地成長。」

然而,整個社會都將父親角色標籤為經濟支柱,母親才是負責料理家務及教育子女,久而久之父親與子女關係變得疏離,「大家比較注重母親節,以為母親在家庭中付出好多,子女亦都與媽媽比較親近,與爸爸可能就沒有話可以說,大多數男士又比較內斂不會表達,與小朋友的關係可能欠佳。」

抽時間溝通 多與孩子談心

施麗珊認為,現代父親的角色有需要改變,除了擔任經濟支柱,稱職的父親需要多點陪伴子女及參與家庭活動,抽更多時間帶子女外出活動,相處的方式亦需要作出改變,「同子女有良好溝通是非常重要的,爸爸通常大大聲、粗聲粗氣,應該盡可能改變下語氣,多點與小朋友談心,簡單一句鼓勵的說話、一個擁抱的效果都非常好,肯定是好過你只是畀錢小朋友。」適時的改變,可以讓親子關係更緊密,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以更順利培養子女成才,最終脫離貧窮或讓他們的人生再上一階段。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