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蕊 河南報道)今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亦是供港「三趟快車」開行60周年,曾經服務過「三趟快車」運行的鄭州鐵路人日前齊聚一堂,共同回憶「三趟快車」開行的崢嶸歲月。與會人員用親身經歷講述了一個個動人故事,充分體現了內地與香港同胞血濃於水的深情厚意,大家一致認為,「三趟快車」是有生命的一趟列車,「三趟快車」的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善於團結、高效合作的精神。

座談會現場(劉蕊攝)

張金嶺:關鍵時刻在一線 談心家訪聚人心

年逾88歲已滿頭銀髮、曾任鄭州北站黨委副書記、副站長的張金嶺老人,高中畢業入伍在解放軍這所大學經受了4年的艱苦磨煉,1958年複員來到鄭州北站在生產一線摸爬滾打,逐步贏得了職工和組織上的信任,成了兵頭將尾的最基層管理者。1962年入冬,原鐵道部要求鄭州北站開行755次鮮活供港物資快車,充實香港同胞的「菜籃子」。這是一項特殊使命。那個時候,鄭州北站地處人們素稱的「北大荒」,生活條件十分簡陋,職工吃飯只能自帶,更何況在那災荒之年大家經受着更多的困難。張金嶺很善於做思想工作,經常以「家訪」的形式了解職工的實際困難,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有時也會把一些工友請到家裏,邊吃邊聊化解疑慮,凝心聚力,齊心協力更好地完成任務。

張金嶺(劉蕊攝)

張金嶺深知,開行755次供港鮮活物資快車是國家大事,肩負着時代重任,不能出現任何閃失。關鍵時刻他都要盯在第一線,及時解決突如其來的問題,按時組織豬、牛、羊進站上車,編組掛運、上水整備,為押運人員多備開水等等,把每一項工作都做到完美無缺。

十年動亂中,性格耿直的張金嶺也受到了衝擊,被下放到制動組幹活。他特別精心,勤於動腦,在755次列車始發前的編組作業中,把握好在鋼軌上放止輪器(鐵鞋)的位置與最佳時機,讓裝有牲畜的車輛輕輕連掛在一起,避免速度不當牲畜受到損傷。他在制動組工作了兩年,不僅沒有出現任何差錯,還摸索總結出一套安全調車作業經驗,為日後更高層次的生產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

姚坤亭:優化開行方案 動員家屬割草供牲畜

曾在鄭州北站出任副站長的姚坤亭也已年近古稀,說起話來鏗鏘有力如同小夥。在他的鐵路生涯中,最讓他引以自豪的是在擔任生產調度的那些日子,就是他和他的夥伴們創造了日辦理32000多輛的最高紀錄。他們結合實際優化755次供港物資快車開行方案,從每天的凌晨第一趟車開行,變更為每天凌晨4點鐘從鄭州北站開出,為集結不同方向到達的鮮活物資車輛贏得了充分的時間。

姚坤亭(劉蕊攝)

另有一件事情令姚坤亭記憶猶新。鮮活牲畜需要補充新鮮草料,當年的鄭州北站「十里戰場」,春天一片翠綠勃勃生機,「穀雨」過後雜草叢生猶如一片大草原,沒想到這兒竟然成了過往牲畜家禽天然的草料場。他們發動家屬有組織地進行收割,專供到站等待編發的家禽、牲畜食用。直到秋末冬初,割了一茬又一茬,幫助押運員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姚坤亭至今還清楚記得「三趟快車」開行「五定、五優先」的原則,即定點、定線、定時、定量、定車次;優先安排運輸計劃,優先進貨裝車,優先車輛取送,優先組織掛運,優先發車開行,這是鐵的紀律必須嚴格執行不走樣。755次列車的開行指標是鐵路局的重點考核內容,落實責任,獎罰分明。他說,全國「三趟快車」享受的是一種特殊「待遇」。每年,春運都是鐵路最繁忙的季節,鐵路其它貨運列車一律停開,唯獨「三趟快車」不僅照常開行而且跑得更快,運行途中有的臨時客車都要為它讓路。這事只有在社會主義中國才能辦得到,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李金良:為755「把脈問診」 確保安全運行

已滿74歲的李金良原是鄭州北車輛段的檢車員,幾十年風裏來雨裏去,把滿腔熱血都傾注在鐵道車輛的質量把關上。在他當班期間,車輛上出現任何病害都休想逃過他們的眼睛。他每次上班,大多都會碰上裝有鮮活生命的牲畜和家禽車到達鄭州北站,這些車輛就是他們的檢查重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鐵路車輛技術相對落後,車輛的車輪與車軸之間有一道鉛錫合金鑄成的軸瓦,車輛運行中輪軸與軸瓦摩擦產生的熱量,必須通過它們之間的潤滑油傳導散熱,否則一旦散熱效果不好便會引起軸瓦合金熔化而引發事故,造成列車停擺。這是車輛檢查的重點部位,不能有絲毫馬虎。李金良每次進入工作崗位,都認真精檢細修,倘若發現車輛輪抽溫度異常,立馬動手用最短的時間排除隱患,確保列車安全運行。他幾十年兢兢業業沒有出現過任何失誤,被譽為安全行車戰線上標兵。

李金良(劉蕊攝)

押運員最辛苦 對象都難找

陳慶貴和呂東林都是年過七旬的老火車司機。當年,他們不計其數地駕駛着蒸汽機車拉着755次列車行駛在京廣線上。起初,京廣線複線改造還沒有完成,大多還是單線行車,列車運行在沿線小站停車會讓列車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夏天,他們牽引755次列車在行車途中停車,總要下車在附近陰涼處稍作休息,車上押運員看到司機師傅下車小憩,也會下車和司機師傅們拉拉家常聊聊天。言談話語中,陳慶貴、呂東林這些老一代火車司機深切感受到押運員最辛苦!「三趟快車」運送的都是有鮮活生命的物種,長途跋涉也要吃喝拉撒睡,跟車押運員必須盡心盡責擔當起「護理」它們的任務,一路上不僅要喂草喂料,喂吃喂喝,還要防止疾病侵襲中途夭折,責任重大。冬天,他們在車上簡陋的休息間,四面透風;夏天,刺鼻子氣味令人作嘔;路上無飯做飯,只能帶些乾糧路上充饑,經常是連水都喝不上,渴得嗓子眼兒冒火……他們深深感慨,凡是在「三趟快車」經歷過押運員崗位磨煉的人,什麼樣的苦都能吃。吃苦也能造就人才!

陳慶貴(劉蕊攝)
呂東林(劉蕊攝)

現已進入「古稀」之年的徐宜發40多年前在武漢江岸機務段,也是火車頭上的司爐工,他和他的師傅們常常拉着751次和755次供港鮮活物資列車,行駛在京廣線上。運行途中臨時停車與押運員聊天是常有的事,至今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他的腦海裏縈繞。當年有個小青年幹上了「三趟快車」的押運員,吃苦受累不說,沒想到結婚成家也成了大問題。這個年輕的押運員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經人介紹相了幾次對象都沒戲。核心問題是他身上那股怎麼也洗不掉的嗆鼻子怪味,相親時倆人見面,女方確實受不了這種難聞的氣味,說不上幾句話就告吹,年過三十也沒有成家,不知道後來生活得怎麼樣了?這個故事成了壓在他心底的不解之謎。

徐宜發(劉蕊攝)

「三趟快車」激發創作靈感 盼望香港更美好

座談會上,大家情緒高漲,談笑風生氣氛十分活躍。早已退休的老火車司機方福喜、現任的鄭州局集團公司離退休管理部部長馬長樂和科副科長孫寶才,也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和不同側面,生動地講述了「三趟快車」的故事。今年40多歲的艾霞,父母都是鄭州北站的員工,1991年她走進鐵路在鄭州北站成了一名鐵路工人。她聰明好學文字和語言表達有過人之處,經組織培養幾年後從事宣傳工作。1997年7月1日前夕,鄭州北站組織團員青年開展「喜迎香港回歸」活動,場面熱烈,主題突出,激情四射,激發了艾霞的創作靈感,很快一篇《一千九百九十九個祝福》的報道見諸於報端。文章雖短,句句真情,衷心祝福香港同胞明天更加美好,表達了千千萬萬中原鐵道兒女期盼香港回歸的喜悅心情……

艾霞(劉蕊攝)
座談會後,部分與會者合影留念。

沐浴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國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億萬人民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富足,深圳建起了大型家禽、牲畜及水產品養殖基地,每天都有大批的鮮活生活物資直接供港。「三趟快車」開行了48年之多,於2010年6月16日完成歷史使命。在「三趟快車」開行的17609個日日夜夜裏,從內地運往香港鮮活的豬牛羊超過了1億頭,雞鴨鵝數十億隻,蛋類和瓜果蔬菜更是不計其數,極大地豐富了香港同胞的「菜籃子」。最近,新冠病毒在香港地區肆虐,嚴重地危害了香港同胞的身體健康。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生命至上,急人民之所急。今年初又重新開啟援港班列開行,滿載着防疫物資從深圳經鐵路或水路駛入香港,提升香港特區的防疫能力,奮力奪取抗擊疫情全勝。

從鮮活生活物資到防疫物資,一樣是源自關愛,一樣是源於支持,60年前那段深情歲月恍如重現。正如這些親歷過「三趟快車」的鐵路人所說,「三趟快車」其實從未中止過,因為內地對香港的關愛與支持從未停止過,「只要香港同胞需要,我們必定積極響應。」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