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葉心弦)2022/23學年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學生計劃於3月1日開始接受報名,今次參與計劃的院校共有129間,皆為內地名列前茅的學府。臨近報名,不少DSE考生和家長都關注內地升學,但又對於內地求學的教學質量、生活水平、就業前景不完全了解。《大公報》訪問了正就讀北京大學的港生林惠儀和吳梓鑫,分享在內地讀書的體會和前景。

吳梓鑫笑言,由於港生普遍英文比較好,因此接受過香港教育的學生在內地很有優勢。

放棄在港讀大學、選擇北上升學的林惠儀,打算學成後回港從政,「現在是愛國者治港,相信有內地求學經歷的香港學生,將來在港就業更有優勢」。

畢業於培僑中學的林惠儀,2021年透過校長推薦計劃升讀世界前20名的北京大學。林惠儀在香港讀書時很喜歡通識科,故選擇修政治學,入讀北大政府管理學院。惠儀在考DSE前,已獲得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的DSE考試成績優異,故同時獲香港中文大學商科取錄。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她最終選擇入讀北京大學。

「遊歷祖國大江南北,拓寬眼界,深入了解民情,是在香港很難會有的經歷!」

惠儀一直嚮往內地的大學生活,特別羨慕內地學校有多樣化的社團活動,加上北大的師資屬世界頂尖,更深深吸引她。「很多人覺得商科好,所以競爭更大。香港已經發展得很好,論進步和發展空間,內地會更多些,同時能給予自己的鍛煉機會都會更多。」

雖然剛剛讀第一年,但惠儀已有未來回流從政的念頭。她說,一是因為家人都在香港,二是現在香港是「愛國者治港」,深信於北大畢業,回港從政會更有優勢,「單單熟悉香港還遠不夠,還需要對整個中國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北大,惠儀經常和同學去旅遊,學院亦有組織實踐團,帶領港澳台學生到不同省份參觀和學習。她對記者說,遊歷祖國大江南北,不僅拓寬眼界,更能夠深入了解民情,對自己的政治專業學習都大有幫助,「這是在香港學習很難會有的經歷!」

很多人以為惠儀專修中國政治,實則不然。她解釋,其中一門課為「政治學原理」,主要學習全世界的政治有關知識,並不局限於某一個國家,「學習政治會覺得很有趣,有一個全球性的、綜合的學習,有利於培養自己的世界觀。」

「同學來自五湖四海,以後去到哪裏都有朋友在,這種感覺真好!」

同樣在培僑中學畢業的吳梓鑫,2021年亦透過校長推薦計劃,入讀北大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計算機系。梓鑫一直憧憬到內地頂尖高校讀書,「要是在內地讀中學,自己很難考上北大清華,畢竟競爭者太多,自己不算尖子,所以在中六時一知道有升學黃金機會,馬上就申請。」

在北大學習一段時間後,梓鑫分享說,「接受過香港教育的學生都很有優勢」。他解釋,港生普遍英文比較好,尤其是讀商科,需要閱讀大量英文資料,另外港生的思維靈活,都是優勢,「香港中學教育着重培養思考,還要學生在閱讀大量資料後寫論文,這些都早已習慣。」上到北大,他發現,教授都會要求學生查資料、寫論點,「我按着以往的習慣去做,都能獲得很不錯的分數。」

在人際關係方面,梓鑫興奮地說,「朋友愈交愈多。」北大要求四人間宿舍中,只能有一位港澳台學生,他幾位室友分別來自湖南、上海、北京,「我們會經常分享不一樣的地方生活經歷,班裏的同學也來自五湖四海,以後去到哪裏都有朋友在,這種感覺真好!」梓鑫非常喜歡和同學結伴旅遊,他特別喜歡北京的雪景,一到寒假便拉着好友到處賞雪,十分開心。

梓鑫表示,在內地修讀計算機專業能獲得更多實習和工作機會,學校會安排學生在大二、三、四時,分別到不同的頂尖公司實習,「讀計算機不僅需要高學歷,更需要豐富的實習經歷;內地市場大,能提供給學生發展的平台更多,港生因背景特殊亦會更受關注」。他說日後回港會工作或讀研究生,認為自己不輸任何港校學生,深信學成「滿載而歸」,定能回港闖出一片天地。

2022/23學年內地高校 招收DSE學生計劃重要日程

3月1日至31日

•考生可登入報名系統進行網上報名

4月10日前

•登錄系統查看報名審核結果

4月30日前

•通過審核的考生,須根據報名系統公告的指示繳交報名費用港元460元,並上載繳費憑證

4月30日前

•截止時間前,考生可在系統修改志願信息

5月15日前

•於系統公布繳費及最終報名確認

3月1日至6月14日

•考生可登入報名系統,上載「學生學習概覽」

5月15日至6月14日

•學校可登入系統,上載「校長推薦計劃」相關資料

錄取工作開始前

•高校按需進行面試或術科考試(並非所有高校設有面試)

7月20日(暫定)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公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將直接向聯招辦提供考生成績

7月下旬

•公布錄取結果,考生可登入錄取系統,查看錄取結果;獲錄取的考生稍後將由高校通知錄取結果;未獲錄取的考生可登入錄取系統,申請參與補錄(剩餘名額遴選)

9月1日前

•錄取及入學通知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