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百鳴表示,香港電影人一向都相當聰明及勤力。
● 黃百鳴在《香港機遇》接受周振基訪問。
●黃百鳴打造的《葉問》系列叫好叫座。
●內地主旋律電影《長津湖》亦有香港導演參與。

香港文匯報訊 提及香港喜劇電影,黃百鳴和他的「開心鬼系列」作品可謂家喻戶曉。而《七劍》、《葉問》等合拍片的成功,又讓他獲得電影出品人、監製的身份加持。從業四十餘載,他怎樣看待香港電影數十年來的盛衰轉變?又如何看待行業的前景和機遇?對行業「新鮮人」,他有怎樣的期待?在《香港機遇》第二集,聽聽資深電影人黃百鳴與嘉賓主持周振基教授暢聊他的影視人生。黃百鳴認為,大灣區是難得的機遇,香港人要拍自己拿手的電影,這樣才會有競爭力。

作為公認的香港資深電影人,黃百鳴身兼製片人、投資者、出品人、監製及演員多重身份。惟當年初出茅廬時他沒親戚、沒朋友,也經歷過「寫給電影公司的自薦信永無音訊」的日子。

黃百鳴由澳門綠邨電台兼職播音員起步,做廣播劇、舞台劇、電視單元劇。及至聯同麥嘉、石天成立新藝城電影公司,拍出《最佳拍檔》、《開心鬼》等喜劇電影,他乃至那一代心懷電影夢的年輕人的成功,與香港電影輝煌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相輔相成。「那時候個個都要看電影,你看不到禮拜六午夜場,第二日沒東西可聊。」但隨着九十年代盜版出現、金融風暴來襲,粵語片日漸衰落。黃百鳴回憶,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都捱得很慘,很多人轉行。

轉機出現在本世紀初。2004年1月1日,《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落地實施,香港電影得以進入內地市場,亦允許兩地從業者以分賬形式拍攝合拍片。黃百鳴的合拍片處女作是投資徐克執導的《七劍》,該片在內地取得8,000萬人民幣票房,香港則收800萬港元。黃百鳴坦言,合拍片的出現當然幫助了香港電影 ,但和內地票房近年來「火箭般飛升」的發展相比,香港電影卻在「原地踏步」。

香港電影止步不前的原因是什麼?黃百鳴說,首先是電影人才問題。合拍片的成功展現了內地廣闊的市場,很多人選擇北上內地發展。他笑言:「比如我的老朋友徐克,最近很火的《長津湖》也有份拍。」

其次,黃百鳴認為,地價高、租金貴,致使影院停業或者被迫「去到樓上」亦是阻礙香港電影發展的原因。他提到,以座位計算,香港最多時有14.5萬個影院座位,如今卻減少到不足4萬個。「小時候路過街邊都可以去戲院看看海報、劇照,了解下期有什麼電影,現在都沒有。」

港產片競爭中有優勢

面對內地廣闊的電影市場,香港電影還有發展優勢嗎?「香港絕對有優勢的。」黃百鳴回答得斬釘截鐵。他表示,香港電影一直都是中西合璧,而且早早與國際接軌,要將電影「帶出去」,香港在其中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黃百鳴還提出,拍電影一定要知道自己拍什麼。他以自己的《葉問》系列和《反貪風暴》系列電影為例,「比如功夫片、警匪片,這些是香港人拿手的電影,這些影片在內地市場也非常有競爭力。」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香港要融入內地、融入大灣區,這在黃百鳴看來亦是難得的機遇。他表示,在過去,為了更好地融入內地市場,合拍片在演員選擇、故事設定及對白語言等方面會有一些限制。粵語片,尤其是喜劇片在調整後會損失「香港特色」。「現在大灣區七千多萬人口的受眾市場,大家都講粵語,同聲同氣,更加能夠給香港年輕導演發揮空間。」黃百鳴說。

寄語年輕人不怕蝕底

談及對香港電影人的評價,黃百鳴表示,香港電影人一向都相當聰明以及勤力,而且更加容易適應環境。對於有志於加入電影行業的年輕人,黃百鳴則希望他們吃得苦、吃得虧,不怕「蝕底」和吃虧,準備好自己以迎接機會。身為前輩,黃百鳴持着「把機會留給年輕人」的態度,希望把創見和新的構思交給年輕人,自己則願意根據經驗,給予更多意見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