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香港基礎科研能力達世界水平,國家「十四五」規劃亦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以及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港帶來具競爭力前景。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香港毗鄰大灣區內地城市,加上位於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如火如荼地籌備中,有力吸引海外龍頭創科企業進駐,香港未來一定要做好促進人才、資金、設備資源、數據資訊等四方面流動的工作,以加速整個大灣區科研發展。他並分享未來15年香港創科「三步走」的路線圖,包括5年內基礎配套會齊備,10年內研發具國際影響力成品,「我非常有信心,15年內可以將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起來。」 

●薛永恒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認為,香港未來一定要做好促進人才、資金、設備資源、數據資訊等四方面流動的工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科創發展為大勢所趨,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深港河套獲納入為粵港澳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薛永恒雀躍地表示:「在這過程中,有如為香港打下了『強心針』,也是非常大的鼓舞!」香港雖然只是「彈丸之地」,卻擁有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學,基礎科研實力毋庸置疑,「香港現時有16間國家重點實驗室、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分中心、20多個與世界頂尖學府及科研機構合作的創新研發平台實驗室,可見我們是非常有條件,能夠參與整個大灣區的重大科研平台建設。」

港深「一區兩園」 優勢互補

由於香港土地資源緊張、市場非常小,加上產業鏈並不完備,薛永恒坦言:「實際上要一個只有數百萬人的城市做好國際創科中心的建設絕不容易,香港必須把握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目光放到整個大灣區,甚至是整個國家。」

他表示,港深兩地政府將共同建設由香港河套區港深創科園和深圳科創園區組成的合作區,實現「一區兩園」,正好可以做到兩地優勢互補,「香港在元件製造、量產能力是短板,但一河之隔的深圳有很強的龍頭科技企業,無論是元件製造、科研轉化能力均非常強,廣州、東莞的高端製造能力都很高。香港若能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互補,彼此都可以做得非常出色。」

「我們在河套區正密鑼緊鼓地進行建設,預計在2024年底會有樓宇陸續落成,我們可以讓香港的科研機構早點落戶河套區,與內地城市合作做到優勢互補。」薛永恒表示,「香港分園亦有不同功能,包括作為資源中心、聯繫樞紐,從而幫助內地的科研機構、科創公司,可以藉着福田的分園走出去。」另一邊廂,內地龐大的市場亦可吸引海外的科創公司,藉着香港分園的角色將國際新技術引進來。

●薛永恒分享創科「三步走」路線圖,料15年內建立國際創科中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科研人員可兩園自由走動

「香港在人才流、資金流、設備或資源流動、數據及資訊等四個方向,一定要做好。」薛永恒笑言,香港是吸引海外人才到國家的最佳平台,若科學家來往內地城市與香港還需要排隊過關,無疑會阻礙兩地的交流合作,「既然我們希望做到『一區兩園』,相關科研人員能否透過更便捷的方式過境呢?我們期望河套建設好以後,能有一條行人天橋,科研人員透過刷卡,甚至是面容識別技術,即能在兩個園地自由走動。」

他並提到,香港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創科研發平台,並且具有良好的營商環境,有水準的會計及法律等專業服務,「所有的東西已經在香港,只是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難以看到整體的畫面;未來只要將創科園建設好,自然會成為核心,從而吸引大型研究所或企業作為『錨機構』,繼而匯聚其他公司前來發展。」

「我們正處於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過程,離目標尚有一段距離,但我們的目標明確、路徑清晰,目前只需『一步一腳印』地做好工作。」薛永恒說,「最難的土地資源及資源配套,我們已經完成;預計5年內基礎配套會齊備,10年內研發出一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品;我自己非常有信心,15年內可以將香港的國際創科中心、整個大灣區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立起來。」

港深創科園料吸 生科AI龍頭落戶

為了抓緊甚至領先世界創科潮流,特區政府投放100億元在香港科學園建設首兩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分別為專注醫療科技的Health@InnoHK和專注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的AIR@InnoHK。獲選落戶於科學園的27間研發中心已經陸續啟動,可見香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創科實力將進一步提升。創科局局長薛永恒表示,除了兩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強項可以吸引科技龍頭落戶港深創科園,香港亦可聚焦綠色科技,以研發對世界有所貢獻的嶄新技術。

薛永恒表示,河套區港深創科園可以吸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科技龍頭落戶。 設計概念圖

「在生命醫學方面,一直都是香港非常強的項目之一,當中包括醫療工程、微創機器人、手術自動化設備、醫藥、DNA診斷療法等。」薛永恒表示,目前有數以百計的科學家,在創新研發平台孜孜不倦地工作,「未來生命醫學絕對是很重要的科學領域,只要我們在制度上拆牆鬆綁,相信可以吸引到『錨機構』落戶港深創科園,未來亦會以開放態度處理土地資源,政府會全力支持創科發展。」

看好綠色科技機遇

他提到,人工智能領域也屬於香港的優勢,更可以與生命醫學相輔相成,「香港已經有國際公司透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縮短藥品研發流程,可見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技術可以加速生命科學的研究。」

本港投放資源予上述領域,固然有助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但薛永恒認為,香港必須透過不同的方式貢獻世界,「香港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城市』,例如人類在氣候變化下遇到的挑戰,香港同樣會遇到;因此,綠色科技、節能科技等,同樣是機遇較大的範疇。」

青年赴灣區9市學習 更易感受科研轉化

人才是推動科研發展的一大關鍵,創科局局長薛永恒表示,特區政府從小學、中學、大學階段,有「一條龍」措施培育本地科研人才,而且香港年輕人可以作為「親善大使」,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及香港的橋樑,作為「9+2」城市的融合關鍵。

參與「創科實習計劃」的科技公司職員(左)與兩名實習生分享經驗。 資料圖片

「香港在創科的發展歷程算是比較短,年輕人的父輩也許尚未理解科創的機遇,導致學生在選科時,會偏向傳統的、發展成熟行業相關的學科。」薛永恒指,為了提升學生對於資訊科技的興趣與認識,特區政府近年在小學推出「奇趣IT識多啲」計劃、「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我們透過政府財政支持,與業界朋友合作,讓學生早點理解人工智能是什麼、編程怎麼做。」

2500大學生參與創科實習

在大學方面,政府推出的「創科實習計劃」資助本地大學為修讀STEM課程的本科及研究生安排短期實習,今年暑假已吸引約2,500名大學生參與,「我好高興,見到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有『一條龍』政策培育人才,希望藉此壯大本地的人才庫。」

薛永恒認為,香港必須將發展機遇定位在整個大灣區,從而做到「強強聯手、優勢互補」,而人才是自由流動的,若年輕人選擇往大灣區內地城巿發展,對於整體的科研發展更是有利,「年輕人到內地,看到成果轉化、元件製造的長處,了解哪些方面較容易支持研發。在香港的年輕人,怎麼可以比在內地念書或工作的人了解得更多呢?」

不過,他不擔憂大灣區會「搶走」香港的年輕人。他笑言,香港年輕人猶如「親善大使」,可以用自己經歷、能力等告訴內地企業,香港在科研、專業服務、融資的優勢,香港可以幫助企業走出去、聯繫全世界,從而達至雙贏局面。

科研成果產業化 勢成經濟新動力

香港的科研水平位列世界前沿,當中不乏影響世界的嶄新技術,例如「無創產檢」技術、「新型全腦基因編輯技術」等。創科局局長薛永恒表示,香港的大學科研成果豐碩,惟甚少人將「大學科研」與「香港科研」聯繫在一塊,他期望特區政府透過不同措施降低投資風險,吸納更多投資者,將香港的科研技術進一步變為經濟新動力。

林鄭月娥去年參觀科學園InnoHK旗下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 資料圖片

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藉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及早診斷唐氏綜合症和多種遺傳病;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葉玉如及團隊研發出「新型全腦基因編輯技術」,為家族性阿茲海默症患者帶來曙光。提起這兩位學者的研究項目,薛永恒難掩興奮之情,「他們研究的Impact(影響)幾犀利!不得了,真的不得了!」

「雖然他們的成果豐碩,但一般人只會覺得,這個是中大、科大的研發成果,而非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的成果……」薛永恒坦言,「兩位教授都是香港人,這都是香港的大學的科研產品,怎麼他們的產品不是香港的成果呢?」

創科局為產學搭橋

薛永恒透露,在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中,有不少世界一流水平的產品,未來的影響力甚至會更大,「當中的經濟價值很高,科研成果有望可以產品化,從而成為推動經濟的新動力!」他表示,香港的創投環境未必很成熟,但創科局會扮演橋樑的角色,將科研成果「包裝」起來,並與投資者、企業等聯繫在一起。

他舉例,特區政府已成立「創科創投基金」,曾獲得投資的本地創科初創企業有21間,總投資額超過1.2億元,並吸引了約6.7億元的私人投資,涉及生物科技、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及供應鏈管理等領域。他笑言:「香港的投資者很聰明,無聲無息間已經進行投資,特區政府其中一個角色在於將投資風險減低,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