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樓價超高,不但買樓無期,租屋也成沉重負擔,港人遲婚遲育更趨普遍。統計處最新一份《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報告顯示,女性初婚年齡中位數首次突破30歲大關,升至30.4歲,首次生育年齡中位數亦升至32.3歲。此外,港人的粗結婚率(指在某一年內登記結婚數目相對該年年中每千名人口的比率)亦呈下降趨勢,疫情肆虐下,2020年結婚數字更是按年下跌37%。

有學者指政府必須正視問題,「連住都有問題,點會唔影響結婚生育?」他建議參考新加坡等地經驗,推出貼地措施,資助新婚人士置業,鼓勵市民結婚生育,促進社會發展。

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本港女多男少情況持續,但略有緩和。本港的性別比率,去年略為回升至每1000名女性對840名男性,但仍較2016年每1000名女性對852名男性低。撇除外傭,去年性別比率則為每1000名女性對913名男性。

女性初婚年齡 突破30大關

不過,本港女性及男性都有遲婚趨勢,在1991年,女性的初婚年齡中位數為26.2歲,到2020年升至30.4歲,首次突破30歲大關。至於男性的初婚年齡中位數,亦由1991年的29.1歲,升至2020年的31.9歲。

初婚年齡推遲之餘,香港人的粗結婚率亦下降。在1991年至2001年期間,粗結婚率大致呈下降趨勢,其後有所回升,但過去10年再次下降,由2011年每千人有8.2宗跌至2019年的5.9宗;2020年受疫情影響,結婚數字按年下降了37%,粗結婚率進一步跌至3.7宗。

遲了結婚,連帶生育年齡亦推遲,1991年女性首次生育年齡的中位數是28.1歲,2020年為32.3歲。出生嬰兒數字方面,去年有43031名嬰兒出生,女嬰及男嬰分別有20568名及22463名,但整體數字持續下跌,較2019年的5.3萬減少近一萬人。

政見先行 交友配對有難度

高薪也成了女性覓對象的絆腳石。交友配對公司香港婚活創辦人Anita表示,近年多了30至40歲的女性參加配對活動,當中不少人學歷高、收入好,她們普遍會期望另一半的學歷及收入相若,「很多人經濟條件不錯,所以她們更睇重學歷及收入。有人本身是碩士畢業或月入七、八萬,她們會要求對象至少大學畢業,或者收入與自己差不多。」

Anita又說,不少人都希望經歷完整的結婚過程,包括影婚紗相、舉行婚禮及宴請親友等,故在疫情下,很多人延遲了結婚及生育計劃。此外,近兩年很多人會考慮對方與自己的政見是否相同,配對難度更高。

不婚不育 恐影響人口結構

生活節奏快、成本高,遲婚不婚及生育意向偏低,已成為各地通病。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指出,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生活成本高,不少人遲婚遲育,甚至不婚不育,統計數字已經見到女性結婚及生育年齡都持續上升,而研究推算顯示,本港將來可能每五個女性就有一個不會結婚,伴隨而來的,將會是出生率下降、勞動力減少、老齡人口缺乏支援等一連串問題,「現時七成長者有子女照顧,若將來兩成女性都不結婚,長者支援的問題點處理呢?」

「如果連住都有問題,點會唔影響結婚生育呢?」葉兆輝認為,去年結婚人數及出生人口大跌,最直接原因是疫情緣故,但遲婚遲育、不婚不育趨勢會影響整個人口結構,政府須正視問題,建議當局可參考國外的做法,推出措施鼓勵結婚生育,例如在新加坡購買資助出售房屋,新婚夫妻會優先。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