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方公布,經監測分析,北京時間2021年5月9日10時24分,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末級殘骸已再入大氣層,落區位於東經72.47°,北緯2.5°周邊海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4月29日,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送入預定軌道。該任務的成功,標誌着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此後,外媒針對長五B火箭殘骸問題啟動多番炒作,製造恐慌輿論。英國《衛報》5月4日稱,與空間站核心艙分離後,中國火箭殘骸正在以每小時約2.7萬公里的速度繞地球飛行,「從飛行姿態看,火箭殘骸已經失控,它有可能對地面造成威脅」。美國「太空新聞網」稱,業餘地面觀測顯示,火箭殘骸正在翻滾,「顯示它已經失去控制」。

圖為4月29日,民眾在海南文昌淇水灣海邊觀看火箭點火升空。(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航天器入軌後,火箭的殘骸返回大氣層,是一個很正常的技術問題,外媒為了『黑』中國,不斷在強調火箭再入大氣層可能會帶來的傷害和損失,這完全是把技術問題政治化」,軍事專家宋忠平向記者表示,任何國家的火箭重返大氣層都有落點的預測,地球上超過2/3都是海洋,火箭殘骸落在人口密集區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此外,在火箭發射時候,都會對其落點進行評估和預測,會將其航行規劃遠離有人居住的地方,這是國際慣例常識。

宋忠平認為,此次西方輿論所謂的長五B「失控論」,正是少數國家反華浪潮中又一次毫無根據的炒作,「其他國家的火箭殘骸,同樣要經過大氣層燃燒再入地球,為什麼只炒作中國的長五B,這就是一種『雙標』」。如果西方輿論關注航天器殘骸給人類生存空間帶來的風險,那麼對所有國家的火箭都應一視同仁。

事實上,中國航天科研人員已開始針對火箭殘骸落區可控問題進行技術攻關。2020年3月發射的長三乙火箭任務,進行火箭殘骸落區控制技術的驗證試驗,通過在火箭助推器上安裝了落區控制裝置,獲取了助推分離體全程飛行數據,穩定傘、減速傘工作正常,並基於北斗短訊提供了準確的落點定位信息,驗證了傘降控制系統整體方案的可行性。這項技術旨在實現未來運載火箭子級殘骸落區相比目前範圍縮小85%以上,有望大幅提升中國內陸發射場發射運載火箭的子級殘骸落區安全性。

「針對火箭子級落區的可控與回收,是多國火箭研究的發展方向」,宋忠平表示,子級火箭在大氣層內,可以考慮回收,使用反推火箭、降落傘包括海上回收等技術都在進行研究。不過,關於火箭子級落區的研究與長五B火箭末級殘骸的回收並不相同,因為長五B殘骸已衝出大氣層。多國也在進行研究,針對火箭殘骸進行控制,令其進入更易於燒灼的軌道,讓殘骸在重返大氣層後徹底燒燬,這樣就不會再有殘留物墜落到地球。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