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深圳跟現在怎麼比?完全想像不到會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年近八旬的佳寧娜集團名譽主席馬介璋,以36年來投資內地的親身經歷說明一個道理:國運興,家運興。他殷切寄語香港青年:「現在國家發展勢不可當,在時代的轉折點上,一定要踏準節拍。」

佳寧娜集團名譽主席馬介璋。資料圖片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粵港澳三地的熱門話題,特別是如何吸引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就業,更是討論的重點。剛從深圳回到香港的馬介璋對此非常關注。

有香港青年提出:內地生活不習慣、舉目無親、競爭太激烈,對到內地大灣區城市發展有顧慮。在馬介璋看來,現在內地的創業環境,比他到內地投資時好得太多了。

他1985年到深圳投資建服裝廠,遇到的困難很多。「但我心裏始終有個想法,這塊土地是我們國家的,路多難走也要堅持下去。」

馬介璋講起了他永遠忘不掉的恥辱,「幾十年前到美國、英國跑訂單,沒有人認可你是中國人。那是骨子裏的歧視。」

他有一次入境英國,填表填的是「中國香港」,移民官當場把「中國」劃掉,填上「無國籍」,然後加上「香港」。

「這件事我永遠記在心裏邊。從那以後我就下決心,把命運寄托在國家的國運上面。國家做大事,我做小事,跟着國家一起走。」馬介璋說。

如今,深圳從一個塵土飛揚的邊陲小鎮發展成了國際大都市,馬介璋在內地的產業,也從服裝廠蛻變成匯集餐飲食品、房地產、商貿物流等多個板塊的大型集團。

「現在內地有錢也有政策。」談起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青年帶來的發展機會,馬介璋十分感慨。從資金到住房,從創業政策到「孵化器」支持,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給港澳青年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扶持。「何況,內地有那麼大的市場,那麼廣闊的發展空間。」

也有人說,當初艱苦,可當初機會大。馬介璋不認同,「什麼時候進去都有機會」。他掰着指頭數,有多少後來到內地創業的香港人成功了、發達了,「政策越來越開放,特別是資金扶持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馬介璋笑言。

馬介璋認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一定會走向同城化,內地9城市與港澳互相帶動、互相促進,無論港澳還是內地青年都有更大的上升空間。「依我看,內地不僅要吸引青年,還要吸引中年。」中年人有經驗,有實力,青年人有闖勁,吸引中年人到大灣區投資創業,會帶動青年人就業,兩者結合創業成功機會更大。

「國運蒸蒸日上,機遇在我們這邊。」馬介璋對內地發展充滿信心。在他看來,整個內地經濟非常有活力,內地政府一大優勢就是言必行,行必果,決策執行具有連續性、穩定性。他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城市與港澳進一步加強溝通平台的建設,「讓大灣區對投資者更有吸引力,這樣青年人、外來人就會源源不斷前來投資、發展」。

「香港青年自身的學習要跟上。」馬介璋對內地日新月異的發展感受深刻。他說,香港青年追求實現自我價值,這是好事,這就要求青年既要有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的勇氣,也要有充實自身能力的拚搏精神。

「不能光依賴政策,最終還得靠自身。這算是我一個過來者的忠告吧。」老人最後的叮囑意味深長。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