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藝術家

丘挺

1971年生於廣東,1992年9月至2000年7月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獲本科及碩士學位;2004年1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美術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篇一:山水寫生自序

夫山水寫生造境,情由景生,緣心見性。畫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畫為境。或窺萬法以寫胸中之丘壑煙雲,或參造化而悟古人之玄古幽絕。董玄宰雲:「以蹊徑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董氏嘗泛舟於瀟湘洞庭,於斜陽篷底,見雲影水光,湖天空闊,因嘆元暉煙雲之幽微玄遠,感懷雲物何心,其吞吐變滅,皆因元暉品高閑靜而得之矣。

小米之長天雲物,因心而造,意往而筆隨之。其朝朝暮暮之狀,怪怪奇奇之態,荒沒遠近,迷離惝恍,有如隔簾看月,隔水看花,此古人筆墨造境之妙也!

蓋昔賢法度、丹青所師者也;然則情景無窮,變態萬端,能者固不徒繩正乎古人,才人當妙筆於造化。心與物感,物由心化,則大塊之文章,無窮之煙景,即目即念,此生彼蔭,藻思化成。「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斯之謂歟!

餘作寫生,每欲窮形盡相,造彼泊兮未兆之境,故常探賾乎深山、汗漫乎大荒。一石一樹,一岡一壑,一亭一舍,無不專精注意,心追手摩,冀循境而涉趣,將修業而思真。四時八方,風神既別,筆墨韻致,常隨物遷。所謂巧取豪奪,欲以窕窈而尋壑,以崎嶇而經丘。老樹荒溪,秋雨長林,山村古寺,庭園湖石,欲極妍盡態,然每拈筆落墨而激蕩自喜,掩捲則索然無味。少有心手相合,筆境兼奪之時。然筆意墨韻,着意于格調興味,於造化之流變不居中,體悟生意之活潑。餘生性散漫,故少有合作,今勉力甄選寫生創作五件,以求教於同好雲。

丘挺記於天竺

《山水寫生自序》22cm×90cm

篇二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強調借山水以返觀內照,「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自然在相望相化中塑成生命的整體。一如徐復觀先生所說,我們既可以賦自然以人格化,也可以賦人格以自然化。此種意趣,南朝劉宋畫家王微有一段生動寫照:「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這種活潑潑的生命境界,是山水詩性、超越精神的旨歸,也是中華文化裏宗教般「山水信仰」的核心特徵。科學史家李約瑟認為,中國人把自然看作一種有機本體,而不是一件機器。在今天這樣一個科技主宰的消費時代,技術帶來無限便利的同時,也改變着人的思維與生活方式,工具理性淩駕於價值理性,導致了種種疏離和異化。4月初在中央美院的「未·未來」學術論壇上,高世名先生就對今天的AI、ChatGPT風潮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迫切的警示。在消費主義、功利主義的滔滔裹挾之下,我以為,天然具備「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的山水精神,正是安頓自由心性的向上一路,具有不可替代的當下意義。

山水精神的超越性並不否棄世俗生活,恰恰相反,需要從尋常對象中汲取靈感,領悟道體。古代哲人強調人倫日用須臾不離於「道」,「道」在家常事物之中隨處顯現,極而言之,「事即道,道即事」,故強調目擊道存,心物不二。本土的儒家主張「萬物靜觀皆自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禪宗則倡導「明心見性」、「靈山只在汝心頭」,無不點出「心識」的重要性,追求內向的價值之源。這不但見之於宗教、道德、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也支配着文學和藝術。尤其是造化心源之論,在山水創作中影響深遠,唯其如此,才能抵達「曠然無懷而游彼無窮」的境界。進而追求至大、至深、至幽的精神。

山水的折高折遠,仰望俯覽,胸懷曠遠,由心理而率物理,「俯仰乎天地之間,逍遙乎自得之場」,是歷代大師所追求的境界,也是普通人擺脫俗情、賞會美好的方便因緣。我曾經在東京大學圖書館翻閱柯羅版的明代程正揆的《江山臥遊圖捲》之第74卷,其中提到他的弟弟雖不能繪畫,卻非常喜愛他所畫的臥圖。只因其胸中自有丘壑,故能欣賞有得。程正揆因而感嘆,哪怕是一個素人,居心涉世又怎能無畫意、無山水呢?可見山水移人之深,不論雅士還是俗子,都能由此存心養性,感盪精神。

杭州鍾靈毓秀,充滿詩情畫意,這裏的湖山勝景讓人流連忘返。在我青春的一段年華,有幸學習生活於西子湖畔。對我而言,杭州就像曾經旅居巴黎的海明威在《流動的盛筵》中稱讚的那座「影響他一生的城市」一樣,「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裏,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筵。」杭州,包括西子湖畔的母校:中國美術學院,就是我生命中「流動的盛筵」,不斷地滋養我。

2001年,在浦江的明代古宅裏,我曾有幸與在座許多老師一起參加了由方增先先生策展的「筆墨意蘊」水墨畫邀請展;2011年,又參加了許江先生策劃的「意之大者」首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當然,還有在公望美術館的「山水宣言」展,第六屆的雅興互答展覽、雅集以及「唐詩之路」中由架上繪畫和設計、影像、裝置所共構的山水意象。這些展覽都從多種維度,並緊緊地圍繞着、深切觀照中國畫的筆墨意韻與時代精神,致力探討傳統的水墨在當代語境中的傳承與激活。而這七屆雙年展所建構的環環相扣的展覽命題與視覺場域,其要義正在於探討中國畫的理法與情義,在氣、韻、景、思、筆、墨之間,從形而下的狀物直指形而上的體驗。今天,「五嶽歸來」大展,可以說是對上述議題的拓展和深化。「五嶽歸來」的我們,就像九百前的青原惟信禪師,「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心游玄冥之境,從新開啟了自然與生命的活潑真趣。

此次參加雙年展的作品,既有對中國畫題材的拓展,也有對流變不居的造化的體認;有在材料和繪畫語言上的開掘,也有對水墨形式的前沿探索,展現出水墨領域異彩紛呈的樣式,參展藝術家各自以其沉潛創穫,向中國畫的詩性精神致敬。在此,我謹此代表參展藝術家,感謝雙年展的主辦與協辦單位以及組委會,也感謝策展人張捷先生,王平先生、茹峰先生。「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期待通過這次展覽就當下中國畫的發展與建構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參展作品

《王莽嶺》256cm×805cm

作品局部

《月移粉壁》79cm×59cm

作品局部

《麗江老君山》79cm×59cm
《中虎跳》59cm×79cm
《象逐龍瑞》59cm×79cm

展覽現場

「五嶽歸來」第七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

展覽時間:2023年4月22日—5月22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策展人:張捷

聯合策展人:王平、茹峰

策展助理:劉楊、沈臨楓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國美術學院

承辦單位: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浙江畫院

特邀藝術家:(按出生年月排序)

范揚、徐龍森、張志民 、何曦 、陳平、何加林、盧禹舜、何士揚、茹峰、馬鋒輝、張捷、莫曉松、李曉柱、鄭力、張銓、林海鍾 、盛天曄、花俊、丘挺、張迎春、葉芃、杜松儒、劉海勇、徐鋼

青年藝術家:(按出生年月排序)

韓斌、林愛國、陳雷、黃佳茂、陳明坤、王開通、陳賽賽、沈曉明、宋帥、藺潔青、張大箴、李楊、張淳澈、範陽子 、鍾志宏

(來源:中央廣電總台央視網)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