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女士把握每次回鄉機會,帶兒女盡情遊玩。受訪者供圖
◆每逢佳節倍思親,被疫情分隔的跨境家庭更盼團圓。圖為「迎月」日市民一家大細在維園遊樂。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跨境家庭疫下悲涼 「搖號」常落空 骨肉長分離

中秋佳節,月圓人未圓是一種錐心之痛,這種骨肉分隔的痛困擾着數以萬計跨境家庭近三年。雖然科技拉近世界距離,但隔着冷冰冰的熒幕與至親視像通話,那種似近又遠、觸不到的溫存,是另一種悲涼。每當佳節來臨,一班跨境家庭懷抱一絲希望,終日「搖號」力爭深圳「健康驛站」名額,但往往落空而回。與丈夫女兒及雙親分開多年的梁女士,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哽咽道:「每次大家(視像通話)望着對方都忍不住哭……時常覺得自己的心割開兩邊、身不由己。」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唯有寄望香港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盡快推出「逆向隔離」,可以開闢多一條回家途徑。◆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梁女士有「兩個家」:一個位於廣東省佛山,那兒有她的丈夫、兩名女兒及年老雙親;另一個家在香港,只有她與12歲在港升學的幼子。為了兒子的學業,她無法回佛山定居與丈夫團圓。疫情前,每逢周末及長假期,她都會把握時間偕兒子回鄉,乘坐跨境巴士返佛山的家,每次車程僅一個多小時,令她平衡到兩個家的需要。

2019年新冠疫情來襲,回家路漫漫,阻礙重重。今年5月,已有兩年多未回鄉的梁女士,為見證長女結婚決定回鄉,遂託鄰居代為照顧幼子。在四處撲「黃牛飛」後,她終於獲酒店檢疫名額,原本滿心歡喜出發,誰料最後失望而回。

原來,當她即將完成內地當時「14+7」準備放「疫監」之際,在接受核酸檢測時,因為她曾在港確診,所檢出的病毒CT值達34,未符內地要求,須延長多7天檢疫,最終合共28天才完成檢疫。

「放監」之時,女兒的婚禮已結束,患長期病的父親亦突然入院,但因為疫情關係不能探病。加上在港兒子需要她照顧,她與佛山家人匆匆短聚後,風塵僕僕趕回香港,「好傷心,好像想做的事,全部都做不到。」

幼女性情大變 全日躲房內

這一別,回家路更漫長。上月,內地將入境檢疫日數改為「7+3」,即前後10天。梁女士本想趁兒子新學期開學前一起返鄉,遂開始終日瘋狂「搖號」,陷入了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的「無限輪迴」,「起初心情很興奮,但隨着日子過去,遲一天搖到,就少一天假期,再扣除檢疫日數,後來已無法成行。」

梁女士慨嘆,在這個過程中,身在內地的14歲幼女由起初每天興奮問她:「搖到嗎?」到後來逐漸不再提起。幼女的性情甚至大起變化,現時除了食飯,就全日躲在房內不見人。

梁女士指出,幼女念寄宿學校,以往每逢周末回家,猶像「開籠雀」講不停,但現在母女倆通電話卻相對無言,連信息也不勤回覆,「其實我很擔心女兒的情緒,心情很焦急,很希望見到她,慢慢開解她。」

望落實「逆向隔離」多條回家路

如果女兒是梁女士的心頭肉,內地年邁雙親更是梁女士放不下的牽掛,尤其患上慢性病、長期進出醫院的爸爸。梁女士說,疫情初期,彼此靠視像通話,後來改為通長途電話,其背後原因十分「催淚」,她哽咽說:「不敢視像……他們(父母)總是問我什麼時候回去,我實在無法回答,太掛念彼此了,大家(視像通話)望着對方都忍不住哭……時常覺得自己的心割開兩邊、身不由己。」

幸好幼子懂事,撐着梁女士渡過逆境。她笑說,兒子也掛念內地的親人,但不似她眼淺,有時她因想念家人落淚時,兒子懂得拍拍其背部,遞上紙巾,讓她拭去淚水,「他不太會說話,但其實很細心。」

來自大家庭的梁女士憶述,過去每逢中秋節都是三代同堂,「幾家人一起在天台燒烤、食月餅、賞月,熱熱鬧鬧,十分溫馨!」坦言全家齊齊整整中秋節才有意義,現在在港過節,只好與兒子簡單度過。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港深政府商議的「逆向隔離」重燃像梁女士這類跨境家庭團聚的希望,「起碼有希望給予我們這些跨境家庭,『逆向隔離』不似『搖號』那麼渺茫。」她期望能在聖誕假期回鄉探望親人,「希望父母身體健康,兩人都已經80歲及78歲,真的見得一次得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