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紀念館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記者李陽波攝)
1 / 14
西安事變紀念館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張學良在西安時乘坐過的汽車。(記者李陽波攝)
2 / 14
張學良在西安時乘坐過的汽車。(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參觀者在參觀西安事變紀念館主題展覽。(記者李陽波攝)
3 / 14
參觀者在參觀西安事變紀念館主題展覽。(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1936年,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座樓內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記者李陽波攝)
4 / 14
1936年,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座樓內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觀眾參觀展覽。(記者李陽波攝)
5 / 14
觀眾參觀展覽。(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周恩來和張學良1936年4月在膚施(即後來的延安)舉行秘密會談。(記者李陽波攝)
6 / 14
周恩來和張學良1936年4月在膚施(即後來的延安)舉行秘密會談。(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張學良辦公室。(記者李陽波攝)
7 / 14
張學良辦公室。(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西安事變紀念館迎大批參觀者。(記者李陽波攝)
8 / 14
西安事變紀念館迎大批參觀者。(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1936年12月23日至24日,張學良、楊虎城和中共代表周恩來,與南京方面宋美齡、宋子文在此舉行西安事變和平談判,達成六項協議。(記者李陽波攝)
9 / 14
1936年12月23日至24日,張學良、楊虎城和中共代表周恩來,與南京方面宋美齡、宋子文在此舉行西安事變和平談判,達成六項協議。(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參觀者通過展覽重溫那段歷史。(記者李陽波攝)
10 / 14
參觀者通過展覽重溫那段歷史。(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張學良公館和楊虎城止園別墅舊址的基礎上建立的一座專題性紀念館。(記者李陽波攝)
11 / 14
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張學良公館和楊虎城止園別墅舊址的基礎上建立的一座專題性紀念館。(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記者李陽波攝)
12 / 14
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參觀者跟隨講解員重溫那段著名的歷史。(記者李陽波攝)
13 / 14
參觀者跟隨講解員重溫那段著名的歷史。(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記者李陽波攝)
14 / 14
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西安報道)位於西安城牆內西南角的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事變舊址上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89年前,張學良和楊虎城便是在這裏醞釀發動了「西安事變」。也是在這裏,中共代表周恩來經多方協調,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隨着9月3日盛大閱兵活動的臨近,連日來,西安事變紀念館迎來大批參觀者。西安事變紀念館亦推出了多項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