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航天技術的進步,是國家構建科技強國的重要一環。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去年起聯合推出四年制「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及X雙主修課程」,讓學生能分別於香港及深圳兩個校區學習包括航天在內的兩個主修範疇,為國家培育頂尖航天科技人才,支持國家航天事業發展。據校方介紹,為發掘STEM領域具潛力的人才,中大工程學院及理學院自2019年起實施特別入學考慮措施,考生若在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應考至少3科STEM類選修科目,包括生物、化學、物理等,並在相關科目取得至少3粒星,即使未達核心科目最低要求,仍會獲酌情考慮其申請;學院亦會考慮於個別學科有出色表現並具學習熱誠的考生。

據中大公布,課程首年計劃在兩校區合共招收40名至50名學生,其中香港地區提供27個學額。香港學生可以憑DSE學歷,透過大學聯招(JUPAS)或循非聯招以IB、GCE-AL等學歷申請。聯招申請者需滿足「332A33」基本門檻,即中文、英文及兩科選修科達3級成績,數學達2級,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達標。該學科以最佳五科計算入學分數,其中數學科可獲1.5倍加權,數學延伸單元一/二、物理及地理科更享兩倍加權。據中大數據顯示,2024年課程經加權後的收生分數中位數達38.75分。

去年該課程共收到478份聯招申請,共有64位Band A申請人,成功被取錄的則有16人。按取錄人數計,約30人爭一個聯招學位。

中大強調,課程尋求具備多元特質的精英學生,除優異的數理基礎與分析能力,更重視學生對航天科學的熱忱、解決環境挑戰的使命感,以及適應雙城學習的韌性。
中大希望申請者不僅是學業優異者,更是願意探索太空與地球奧秘、具備創新思維的未來科學家。
中大將會考慮學生放榜成績、專科成就、學術活動表現,並有機會於放榜後提供面試機會。獲邀面試的申請者將經歷嚴格甄選,評估的重點包括:對課程核心概念的理解,例如遙感技術應用、地理空間分析等、跨學科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協作與溝通技巧。
籲考生深入了解國家航天發展現狀
中大並建議考生宜提前準備清晰的自我介紹,深入了解國家航天發展現狀,要具體闡述學習目標。日後在學習上保持良好習慣,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實踐活動,並與老師和同學保持良好的互動。
港深各讀兩年 善用兩地區位優勢
中大和中大(深圳)合作推出的「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及X雙主修課程」為四年制課程,突破傳統教育框架,結合兩校優勢資源,為學生提供獨特的雙城學習體驗。經中大錄取的學生將以航天科學與地球資訊學為第一主修,並在工程學、理學或社會科學領域中,根據個人興趣選讀由中大或中大(深圳)提供第二主修。選讀的方向包括航天工程、地球與氣候科學、新能源科學、太空物理學、資料科學等前沿領域。課程特別安排學生在香港及深圳兩個校區各修讀兩年,充分利用兩地的學術資源與區位優勢。
中大常務副校長潘偉賢表示:「透過此全方位跨學科課程,希望幫助學生深入認識太空探索與地球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並在遙感、地理空間信息分析及機器學習等不同領域中獲得專業知識。課程的另一特色是能協助學生掌握香港和深圳的機遇,有利於未來的事業發展。」
獲中大錄取的學生將註冊為中大全日制學生,在深圳校園學習期間無需另行於中大(深圳)註冊,與此同時香港註冊學生只需繳付中大學費,即可享用兩校資源,中大(深圳)學生同樣適用對等安排。學生可以參加所屬校園(保送校園)舉辦的學術交流項目, 惟須注意在學術交流活動所獲得的學分是否可以轉移到中大或中大(深圳)的課程。大學會協助學生制定良好合理的學習計劃。透過統一的修課模式,同屆學生可一起學習並建立人際網絡。
確保獲「在學·在職計劃」有薪全職機會
另外,課程確保學生可獲得中大「在學·在職計劃」的有薪全職工作機會,透過大約六個月至八個月的寶貴有薪工作經驗及中大的客製化課程,在獲得學位的同時,也有培養技術軟技能、行業洞察力和專業網絡的機會。
畢業生將獲得入學校區的學士學位(如在中大錄取,會獲頒航天科學與地球資訊理學士),雙主修專業均會列明在成績單與畢業證書上,未來可選擇在航太機構、環境顧問公司、地理資訊系統(GIS)企業、政府部門等單位就業,或繼續在地球與行星科學、太空物理學、氣候科學等領域深造。
(此系列持續報道中,敬請期待!)
相關閱讀:
JUPAS焦點學科系列|嶺大數碼藝術:收生重面試 作品表達形式不拘
JUPAS焦點學科系列|嶺大數據科學:重視數理基礎 面試測試解決問題能力
JUPAS焦點學科系列|港大牙醫:生物化學加權高 Band A申請人須面試
JUPAS焦點學科系列|港大金融科技:首重英語流利 無面試靠個人陳述決勝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