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曉鋒
當2025年9月3日的天安門廣場上,中國自主研製第五代隱形戰機殲-35劃破長空,8萬羽和平鴿與新型作戰裝備同框翱翔,我第二次站在天安門廣場上觀禮,內心翻湧着比2019年首次觀禮更深刻的感動與使命。這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閱兵式,讓我看到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壯闊歷程,也讓我清醒認識到:香港青年既是這一歷史的見證者,更應是未來篇章的書寫者。
閱兵現場:歷史、現實與未來的三重震撼
此次閱兵推出抗戰英雄部隊方陣,八路軍「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新四軍「劉老莊連」等英模單位的戰旗在陽光下獵獵作響。當94歲的抗戰老兵與00後新兵同處於一個時空,當軍樂團奏響《松花江上》的旋律,我彷彿看到1931年東北抗聯戰士在零下40度的冰原上與日軍搏鬥的身影,聽到1940年百團大戰中八路軍破襲鐵路的爆炸聲。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變得具象化。作為香港青年,我曾目睹部分同齡人對國家歷史的陌生,而閱兵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將抗戰記憶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符號——當香港學生看到「香港同胞抗日誌士」方陣時,當他們瞭解到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在日軍佔領下營救800餘名國際友人的事蹟時,那種「我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會自然生發。
閱兵中首次亮相的裝備令人震撼:東風-61是以東風-41為基礎,並作出重大的改進,發射距離更遠,它還可能不僅能夠設在常規彈頭包括核彈頭,甚至可能裝在高音速彈頭,讓它具備更強的攻擊能力。最令人關注的包括還有,中國自主研製第五代隱形戰機殲-35、多款專為擊沉敵艦而設計的鷹擊系列反艦導彈,巨浪-3等武器。這些裝備不僅體現中國軍事現代化進入「去中心化殺傷網」時代,更向世界傳遞一個信號:中國有能力捍衛國家主權,也有責任維護地區穩定。我深刻認識到,這種「能戰方能止戰」的實力展示,恰是對「中國威脅論」的有力回應——「透明展示實力才能防止誤判。」
閱兵邀請26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恩等。當50位曾支援抗戰的國際友人後代與多國領導人共同觀禮時,閱兵已超越軍事儀式,成為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生動實踐。這種格局,與香港「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高度契合——我們既要講好中國故事,也要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我期待更多香港青年能從「觀禮者」變為「參與者」:在科技創新領域,與內地團隊合作研發硬科技項目;在文化交流層面,向世界講述中國維護和平的誠意。
展望未來:以歷史為鏡,照亮前行之路
抗戰時期,香港同胞通過捐款、運輸物資、直接參戰等方式支援內地。如今,這種家國情懷需要轉化為對「一國兩制」的堅定支持。香港既是國際金融中心,又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未來,我將用更大的努力連接香港資本市場與內地創新企業;同時,利用香港普通法系優勢,為大灣區企業提供「跨境合規服務」,助力國家高水準對外開放。
當9月3日的夕陽為天安門廣場鍍上金邊,當受閱方陣的腳步聲漸漸遠去,這場閱兵帶給我的震撼卻久久不散。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未來是待寫的答卷。讓我們以閱兵為起點,共同書寫屬於這一代人的榮光!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就是敢言主要創辦人兼名譽主席、法學博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