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程實
(作者為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當前,隨着全球地緣政治形勢的複雜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遭遇了明顯的放緩。

首先,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是全球化轉向區域化的拐點。參考NBER構建的地緣政治碎片化指數,可以發現,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自1975年以來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轉捩點。金融危機爆發前,全球經濟的高度一體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及供應鏈整合的推動,尤其是在歐盟正式成立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全球化趨勢更加顯著,地緣政治碎片化指數呈現急劇下滑趨勢。

然而,金融危機的爆發打破了原本平穩的全球化進程,並促使各國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可持續性進行重新審視。此後,隨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不斷升級,尤其是2017年至2020年間,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面臨的挑戰愈發嚴峻。雖然在2021至2022年期間,這一趨勢有所放緩,但自2022年俄烏衝突後,地緣政治碎片化指數顯著上升,顯示全球經濟的碎片化趨勢再次加劇。

其次,地緣政治衝擊在時間、地區和產業維度上存在異質性。參考IMF、NBER等機構的研究,地緣政治因素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在時間、地區和產業維度上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其一,地緣政治事件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是即時的,而全球化帶來的正面效應往往需要時間才能逐漸顯現。其二,不同板塊的地緣政治因素的溢出效應存在差異。其中以美國與歐盟板塊的溢出效應最為顯著,其衝擊不僅限於區域內部,還會通過金融和貿易渠道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相較於發達國家,新興經濟體更依賴於全球市場的開放和跨境資本流動。其三,地緣政治碎片化的影響在不同行業之間有所分化。與全球市場緊密相連的行業(如製造業、金融業和批發零售業)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那些相對獨立於全球市場的行業(如農業、房地產、公共服務等)所受影響較小。

最後,創新成為在不確定性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面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抬升,提升創新能力和產業自主性是應對全球不確定性、减少地緣風險暴露的重要出路。首先,實證顯示,暴露於更高外部政治風險的產業,其隨後的創新活動(如專利數量、研發支出等)顯著高於其他行業。其次,這一過程中,創新活動主要由私營部門驅動,而政府和高校的作用相對有限,此外,隨着本國定向創新增强,對高風險國家的進口份額顯著下降,這一過程實現了供應鏈「去風險化」。與此同時,被「創新擠出」的高風險國家,其出口表現與比較優勢也明顯受損。最後,創新帶來的正溢出效應還可能沿產業鏈傳遞,帶動上下游企業提升整體韌性。

(題為編者所擬。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