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飛
古語有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這句話正好映照國家拒絕購買輝達 H20 晶片的抉擇,尤其在全球人工智慧(AI)浪潮之中,美中科技角力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與其過度依賴境外技術,倒不如自主研發晶片,守住國家安全與經濟命脈。
事實上,美國的封鎖早已持續多年。自 2019 年起,華為與中芯國際相繼被列入實體清單,之後更針對高性能運算及 AI 晶片收緊出口管制,禁止輝達 A100、H100 等旗艦產品銷往中國。表面上,美國早前竟放行英偉達特別設計的「降規版」H20晶片,似乎為中國留下一條生路,但實際上是企圖以「閹割晶片」,換取中國稀土礦產供應。
中央政府當然並未上鉤,反而國家網信辦、工信部、發改委隨即相繼約談企業,國安部更公開提醒,「切勿對境外技術過度依賴,應逐步採用自主可控晶片」。於是,有消息指,英偉達已通知零件供應商停止與 H20 晶片相關的生產。這一系列動作反映中國的抉擇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的戰略部署。晶片並非普通商品,它與國家安全、經濟命脈、產業自主息息相關。
有人擔憂,中國晶片暫時未能完全支撐龐大的 AI 運算需求,拒絕 H20 是否等於自斷後路?這種憂慮忽略了技術自主的必經過程。任何突破都需經歷「陣痛期」,正如我國新能源汽車曾因續航不足而遭質疑,但在政策與市場培育下,最終成為中國的全球名片,半導體亦然。若只圖一時便利,最終永遠受制於人;唯有承受「不舒服的過渡」,才能換來真正的未來。
歷史經驗已多次印證這一點,從五六十年代的「兩彈一星」到九十年代的載人航天,中國每一次在外部封鎖下自力更生,最後化壓力為動力。今天的晶片戰同樣需要這份戰略定力。而值得注意的是,自主不等於封閉。中國拒絕的是依賴,而非合作。在美國把技術當作武器的同時,中國正以開放心態推進多元合作,積極與東南亞、歐洲等新興市場對接,建立去中心化的產業鏈,打造更具韌性的科技格局。這既是防守,也是新的進攻。
從產業層面看,拒買 H20 將迫使中國科技企業進一步強化走自主之路的決心,加快「斷奶」的步伐。據悉,中國正全力推進新廠建設,總產能一旦全面投產,將有望超越中芯國際現有同類產線產能。報道亦指,中芯國際計劃在明年把 7 奈米產能翻倍,而華為是最大客戶。與此同時,多家中國公司正研發效能可比 H20 晶片。
總括而言,美國的算盤,是讓中國永遠徘徊在「次等技術」的陰影裡;中國的選擇,則是將壓力化為動力,把「陰影」照亮成「陽光」。短期內,拒絕 H20 或許令部分企業承壓,但長遠而言,這是本土產業鏈真正成長的必經之路。唯有經歷無外援的考驗,國產晶片才能在國際市場形成新的競爭力。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