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達智
路過深水埗汝州街,目的不像過去來挑選布料,而是為食。開業不久源自吉隆坡增江的「緊張」正宗馬來華人咖喱粉麵館。
過去的匹頭布行及製衣工具和配料林立的店舖已轉型,幾乎都成為吸引年紀較輕顧客的咖啡館、麵館,以及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及內地不同省份滋味不同的特色菜館。深水埗過去叱咤風雲的布料市場,不斷收縮,這次到來發現有好幾家已堅持多年的布匹店舖,大閘拉下,地產中介貼滿招租單張,無奈嘆息時光荏苒,本地曾經是亞太區首屈一指的時裝事業「時不利兮騅不逝」,轉眼成空漸漸無覓處!
一路走來,途經「十大碗」雲吞麵店、石磨芝麻糊雪糕等等人客在排長龍,總算欣慰客似雲來無分本地外地。忽爾被夾在食店中間一家小小的藤織竹織產品店子吸引,尤其櫥窗展示一張非常醒目、地中海藍色蜆殼形(立體圓錐形)藤椅,未必似這張椅子的艷麗顏色,卻是我們童年甚至侄子們的童年同樣享受過的廣東傳統家居椅子。當年也有色彩斑斕塑膠包藤的材料編織,家中各人卻特別喜愛曬乾藤蔓的原來淺啡色物料,尤其接觸到天然藤蔓本來的涼意,夏日炎炎之恩物。寒冬時節祖母在坐下前,放置棉胎咕𠱸,看着都感到溫暖。
感謝歌詞大師鄭國江老師告知,這種立體圓錐形藤椅,名叫蜆殼藤椅。
我們或坐、或睡在蜆殼藤椅上成長,跟它相關的事物依然十分清晰,思維時光隧道即時帶我回去已逝的歲月,坐鎮村邊特大的古井背面,小山丘上數百年楊侯古廟,右側曾經有一所茅寮,放滿藤蔓竹枝,中間坐着一名來自異鄉的中年工匠,每天為村民編織藤籃、藤椅、竹凳、竹枱椅。在那些清貧歲月,購買全新的傢具並非平常事,家家盤算如何省得一元得一元、一毫得一毫。藤籃傢具破損,便拿到茅寮請工匠叔叔修理,輕者免費,重者一個幾毫,從中我們亦學會節儉,不隨便丟棄仍可使用的物資。
從藤椅的編織,轉化成手袋,一度成為香港出口到歐美國家的重要輕工業。這類手作很難在工廠進行,因為不少工匠為家庭主婦,需同時照顧家庭兒女,亦希望在家內環境賺取幫補家計零用錢,如穿膠花、刺繡手袋花樣、織冷衫、勾杯墊及需要較大空間放置藤蔓用作織手袋,成為當年我城「半邊天」奉獻的經濟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