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飛
九月三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迎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的大會。與過往相比,今年的閱兵不僅規模宏大,當中最大亮點是新一代智能化裝備的,向世界展現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新高度,意義非凡。
根據國新辦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披露,此次閱兵的受閱武器裝備全為國產現役主戰力量,涵蓋陸海空多領域,並以新一代智能化裝備為主體。無論是徒步方隊、裝備方隊,還是空中梯隊,都在體現一個鮮明訊號,就是中國軍隊已從單一兵種走向體系作戰,逐漸適應未來戰爭形態。
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多型智能化裝備亮相。據悉,無人作戰群更首次編入閱兵序列,包括各式無人機、反無人裝備與電子干擾系統,標誌解放軍進入「新域新質」戰力時代。事實上,美國媒體早已關注中國在無人機領域的快速進展,甚至直言中國「正在改寫未來空戰模式」。尤其是被譽為「忠誠僚機」的作戰無人機,中國不僅完成研發,還率先列裝並在閱兵中亮相,這無疑是對外界質疑的最有力回應。
此外,攻擊-11隱形飛翼無人機、中空長航時無人機和新型垂直起降無人機同場登場。部分設計甚至超越美軍公開方案,顯示中國已從追隨者轉為規則塑造者。
在陸戰裝備方面,外界關注的一款新式中型坦克,也因其搭載疑似雷達與主動防禦系統而引發熱議。四面陣列雷達與激光預警裝置的結合,使其具備類似「陸地神盾」的全方位偵測能力,加上對抗反裝甲導彈與低速無人機的配置,體現了「一車多能」的新理念。空中梯隊則展示殲擊機、艦載機、預警機與轟炸機的體系優勢。特別是雙座殲-20S與無人機的協同,預示「人機協同」將重塑未來空戰規則,這正是中國空軍的重要突破方向。
這一切裝備的集中亮相,不僅是一場軍事展示,更是國家戰略的宣示。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從單一武器到體系融合,中國軍隊的建設方向已日益清晰:不僅要有「大國重器」的硬實力,更要有「新質戰力」的軟優勢。對照國際經驗,新加坡、日本等國早已在無人化與電子作戰上佈局,而中國如今以整建制亮相,無疑將對亞太乃至全球戰略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閱兵訓練也引入了北斗定位、智能評估與模擬仿真等系統,從訓練方法到檢驗標準,都以「實戰化」為核心,體現了中國軍隊對未來戰爭型態的清醒認知。當智能化技術深入武器裝備與訓練管理,戰場優勢的天平正在悄然傾斜。
從歷史視角來看,抗戰勝利八十週年的紀念,本身是民族精神的再度凝聚。而將智能化裝備置於閱兵的核心位置,則意味著中國正在以歷史記憶為基礎,構建面向未來的戰略自信。閱兵中的方陣不僅是整齊劃一的步伐,亦是國家科技、軍事與制度能力的綜合呈現。
九三閱兵是一場盛典,更是一場深刻的宣示。中國不僅能夠「造出」大國重器,更能「用好」新時代的智能裝備。當忠誠僚機、隱形無人機、信息作戰系統與戰略導彈同場登場,這已不只是展示力量的舞台,而是對外界的一種戰略宣示,證明中國軍隊不僅有決心守護和平,更有能力捍衛和平。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