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熱播綜藝《一飯封神》上周爆了,原因是一道豬扒飯引發了職場牛馬們的深深共情。節目中的新人小廚,仗着身為隊長一朝權在手,對資深大廚的招牌菜指手畫腳,強行改造。太過業餘下,低級失敗可想而知,又馬上甩鍋,更進一步指揮「多放點嫩肉粉」以圖脫困。讓一個香港高級中餐廳的米芝蓮名廚「放嫩肉粉」,還「多放點」,屏幕前的觀眾們終於崩潰了,紛紛衝到小紅書吐槽:這就是我那無知領導啊!
無知卻無畏,外行偏偏總愛指導內行。不止廚房,也不止職場,從企事業單位到學術界,從藝術創作到科技研發,這個現象其實早已滲透到各個領域,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病症。羅素近一個世紀前的那句告誡依然適用:「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聰明人充滿懷疑,而傻子則堅信不疑。」
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在1999年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能力欠缺的人往往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優秀,這正是著名的「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達克效應」揭示了一個殘酷的認知規律:能力愈不足愈自我崇拜,愈自我崇拜愈無法發現自身不足,這種認知偏差是惡性循環的。同時,「外行指導內行」還往往與權力結構緊密相連。當無知者手握權力時,無知之勇會加劇,認知偏差會被無限放大,因為他們會誤以為自己的觀點天然地更具價值。此外,「改一下」還是一種權力表演以及服從性測試。
作為專業人士,小狸當然也遭遇過被無知者瞎改作品的情況。每一次,小狸都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外行總會低估內行的專業知識價值?不是廚師、程序員、設計師、文藝創作者等等的他們,到底是憑什麼覺得「我也行」甚至「我更對」?
許多領域的知識具有「隱形性」大概是一個原因。比如有人每天做飯,於是便覺得大廚「不就是炒盤菜」,可「廚藝」兩個字其實是「烹飪的藝術」,一盤好菜的背後,是科學、經驗、審美乃至哲學。
而我們正處在一個尷尬的歷史節點:一方面,專業分工愈來愈細,每個領域都需要深度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普遍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聯網的普及應用,讓很多人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自己有能力評判專業領域的問題。
要打破這種困境,需要個人和組織雙重的努力。
在個人層面,需要培養Intellectual Humility(智性謙遜)——認識到自己知識的局限性,對未知領域保持敬畏。就像蘇格拉底所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這種自知之明不是自我貶低,而是對知識深度的尊重。
在組織層面,需要建立尊重專業的文化氛圍。領導本身也是門專業,領導們應該清楚自己的角色是創造環境,讓專業人士發揮最佳水平,而不是事事指導。就如喬布斯的名言:「僱用聰明人然後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僱用聰明人是為了他們能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真正的智慧從不在於知道多少,而在於知道自己有多少不知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