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堂兩邊兩棵棕櫚樹,一棵年前倒下,餘下的一棵最近亦枯黃。 作者供圖

鄧達智

曾幾何時,香港地區及南中國不少僑鄉都愛在房子周邊種植棕櫚樹;尤其夾雜西式的建築。可前往廣東中山、開平、台山及福建泉州、鼓浪嶼等等僑鄉尋訪。

香港及澳門曾擁無數百年洋房,或華洋混血風格屋宇。如非左右每邊植下棕櫚,便在屋旁種上幾棵顯示這家祖上有人放洋,或與海外有一定關係。可惜香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大興土木迅速發展,澳門也於回歸前後走上翻天覆地發展之路。往昔優美,具歷史價值的房子瞬間夷為平地,繼而建蓋高樓大廈,不留痕跡。

曾植棕櫚於華洋混合青磚屋群旁,趙姓聯德公司擁原來「天水圍」。可惜政府部門並未珍惜這頁海外華僑百多年前回到中國土地,在香港新界買地發展本地海產乾貨食材運返北美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的歷史。天水圍及嘉湖山莊動土之前,先將天水圍整組房子夷為平地,位置剛好今天「香港濕地公園」觀鳥塔穿越前面寬宏魚塘對正的海岸紅樹林邊。

一直痛心當年政府部門的處理手法,如果保留下來,將其變作濕地公園一部分,作為天水圍歷史文物古蹟,讓巿民大眾、海內外遊客及新天水圍居民認識天水圍往昔,莫讓其成為一葉無根、無歷史的浮萍。

老家祖堂「崇德堂」的覲廷書室建於1860年左右,風格純粹嶺南廟堂特色,緊貼的清暑軒大概數年後加建,風格夾雜巴洛克及英殖印度特色。覲廷書室及清暑軒大門左右兩邊,各植一棵棕櫚,增添上幾代人對大宅堂皇氣派的審美觀。

家族中人曾放洋,較為人知的有二:1·堂伯公鄧松年醫生,清末留學美國童子,哈佛大學醫學院畢業,任職北京協和醫院期間,曾為慈禧太后診症,獲賜「御醫」牌匾及石碑,現仍豎立於屏山坑尾村公園,後返祖家元朗行醫,是博愛醫院創辦人之一。2·大伯公鄧祝南醫師,先祖父長兄,曾服務馬來西亞首間華人創辦、吉隆坡「同善醫院」。因此曾祖父儀卿公曾到南洋探望愛子,先祖父及他幼弟、我們六叔公也曾南洋隨兄習醫。

兩棵棕櫚樹曾經陪伴我們成長,20年前右邊一棵先倒下,最近發現左邊那棵也正枯黃。可惜從未問過棕櫚樹源自哪裏?誰人種植?風過樹梢,了無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