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龐溟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經濟學家)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內地的內需和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高達68.8%和52%,內需已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主動力和穩定錨;中西部地區省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相比而言更為領先,說明在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等方面更有力度、準度和溫度。

但是,外部環境仍然複雜多變,內地市場需求有效性不足,舊動能向新動能轉換仍有不暢,且經濟增長中的若干結構性、長期性、基礎性、體制性問題與挑戰仍亟待有效解決,近幾個月來的指標和數據反映出消費、工業生產、投資、物價等方面均仍受內需不足制約。

以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7月份經濟數據為例,除了出口表現超預期以外,其餘大部分數據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放緩。7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為5.7%,慢於6月份的6.8%,環比增速也從6月份的0.50%下滑到7月份的0.38%;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1%,比2024年同期回落0.2個百分點,屬於歷史同期偏低水平。隨着「以舊換新政策」效果持續減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已連續兩個月回落,其中文化辦公用品、家具、汽車、家電等類別銷售收入增速回調較多,餐飲收入增速仍處低位。

在投資方面,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由6月份的0.5%大幅下挫至-5.2%,固定資產投資的四個類別和基建投資的所有細分類別同比增速均出現回落。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速從6月份的-12.9%大幅降至7月份的-17.2%,製造業投資和基建投資的同比增速也從6月的5.1%和5.3%雙雙轉為負增長,最新分別為-0.3%和-1.9%,情況相當罕見。

市場信心尚不穩  政策續發力

上述數據說明,在前期部分支持性政策的發力節奏偏慢或積極影響減退、供給側整頓帶來收縮效應等因素外,內需不足、信心不穩、預期不強問題依然不容忽視。與此可以相互印證的是7月份信貸數據的轉弱。從總量上看,新增信貸規模時隔20年再度轉負,單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為-500億元(人民幣,下同),遠低於前值的2.24萬億元、去年同期的2,600億元和預期的-150億元,同比和環比分別少增3,100億元和2.29萬億元。

而從結構上看,7月份新增企業貸款600億元,同比少增700億元,居民貸款同比多減2,793億元,其中居民短期貸款負增3,827億元,居民中長期貸款負增1,100億元。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疲軟的信貸需求背後,恰恰是社會有效需求的潛力受到抑制、未能完全釋放。

在接下來一段時間,預計各項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措施還會陸續推出,圍繞「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持續發力,以充分調動和培育內需,拉動消費和投資增速,進一步增強經濟增長內生性動能,有效釋放內需潛力和全方位擴大內需,對沖外需波動帶來的影響。

倡各地多措並舉 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在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面,各地政府可以考慮通過打造沉浸式消費場景、發放定向消費券、加速培育服務消費等方式激活消費需求,通過推進增收減負、強化勞動保障等方法改善消費預期,通過完善放心消費信用體系、搭建維權平台等方式優化消費環境,通過完善倉儲物流網絡、繼續推動以舊換新等方法打通供需堵點,特別是通過擴大養老托育、文旅體育、家政服務等重點領域服務消費和大力發展數字消費、品質電商、首發經濟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來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和居民消費主要增量來源。

在接下來幾個月,餐飲收入增速的穩步回升、各地生育補貼對消費的刺激和拉動作用、重點領域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財政貼息政策等新工具新政策的落實落細,可以有力接續去年下半年以來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刺激的消費回升動能。

在繼續提高財政支出和投資效益方面,應將保障改善民生與擴大消費需求、擴大有效益的投資聯繫結合起來,加速向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民生項目傾斜,推動居民增收減負,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應按計劃分批下達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繼續支持地方實施和穩妥接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繼續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按時保質保量推動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加快設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穩步修復投資信心與投資增速,為提振內需發揮更重要、更高質的壓艙石作用。

盼內地市場將進一步融合聯動

在暢通循環、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向縱深推進方面,需要依託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潛力巨大的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抓好城鄉融合、區域聯動,着力解決供需結構錯配問題和解決資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問題,以拓展市場深度和廣度、深化交易範圍和分工體系、提高經濟效率,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努力使各種資源要素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託內地市場實現有機銜接、有序流動、高效組合、暢通循環,從根本上推動經濟發展向內需主導轉變。

(題為編者所擬。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化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