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平理

位於藍田的特殊學校香港紅十字會雅麗珊郡主學校,雖然與港鐵藍田站D1出口僅有數十米之遙,但因為港鐵出口有數級樓梯,令乘坐輪椅搭乘港鐵回校上課的學生,無奈要改用其他出口,路程要多費約30分鐘。經立法會議員和傷健組織開記者會反映後,運輸署回覆指,一直關注學校附近的無障礙通道設施,並建議港鐵適時加強無障礙接駁服務,及覆檢興建連接出口外茜發道無障礙通道的可行性。

事實上,類似的問題在香港並不鮮見,就算不是輪椅使用者,一些行動不便的長者,或者提重物不便走梯級的人士,遇到這種「望門興嘆」的情況,都會大感氣餒。

過去要在公共地方興建升降機、扶手電梯等,特區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即使有意落實,往往都受制於地權、持份者意見所限,例如馬鞍山富寶花園至西沙路升降機及行人通道系統,就要經過十多年時間進行持份者協調、項目評估和興建,歷經父女兩代區議員接力奔走才成事。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興建無障礙通道設施,是實踐國際社會提倡的傷健共融理念的重要體現,以香港的基建水平,興建令大家都受益的設施並非不可能的任務。較令人觸目的是由食物環境衞生署管理、連接柴灣新廈街和山上柴灣墳場的扶手電梯及行人通道,這個分開數段的電梯系統,連接兩端海拔落差數百米的地方,中間是陡峭的山坡,建成後方便了不少掃墓人士,使用者眾。一個陡峭的斜坡都可以克服得到,要應付兩級樓梯又有何難?

近年多個港鐵站陸續興建升降機出口,當中的土木工程和機電設施開支,應遠高於安裝斜道。升降機設計效果多令人滿意,不少乘客都樂於使用,有時甚至出現排隊等候情況,可見無障礙通道設施需求殷切。對乘坐輪椅學生使用藍田站D1出口的需求,港鐵要作急切考慮,短期內可研究在扶手位置加裝可摺疊樓梯升降機,既不佔用通道太多地方,又可便利學生上學,長遠宜興建斜道,根本實現傷健共融的通行環境。

相關閱讀:

20米路需繞半小時 殘疾者出行困難重重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