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丽北
今年的8.15應香港抗戰歴史研究會吳軍捷會長的邀請,参加了慶祝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活動,並在其中一節「抗戰印記」的環節中,带着兒子、两孫子上台,講述我父母抗戰時期宣傳抗戰文化的故事。
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的2005年,孫仔的太爺爺太奶奶因是八路軍新四軍,獲得國家頒發的「勝利紀念章」,街上行人紛紛請求合影,向老戰士致敬。
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2015年,我主編了紀念抗戰勝利的《凡人英雄》一書。在香港、廣州實地採訪了参加過抗日戰争的英雄:有楊奇、歐初、李東明這些東江、珠江、北江游撃隊的領導,也有美軍飛虎隊機師陳炳炯,穿越野人山的新一軍戰士黄先生,也有戰地護士,和我父親那様的戰地記者從前線發來的大捷通讯,我母親那様毎日繪製二戰各國戰場形勢地圖,發表在香港多份報刊上(僅我在香港《星島》、《華商》上收集到就有兩百多幀)、香港拔萃中學牺牲在扺抗日軍入侵香港保衛戰時擔任通訊兵的三十名中學生,香港商販義賣飯盒捐款等普通百姓的種種抗戰義舉......故事非常感人。
今年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了,感謝吳會長策劃主辦這場從各方面來反映出香港「全民抗戰」的紀念會。
確實,二十年來從下一代到近年對再下一代孫仔們了解抗戰故事傳承抗戰精神,一點一滴慢慢講,慢慢教:看抗戰主题展,看抗戰紀念館、博物館,教唱抗日兒歌(孫仔三歲就會喝《只怕不抵抗》了)。上個月又帶孫仔们参觀了「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找到我家前輩留下的「抗戰印記」,也参觀過宋慶龄生平展、東北淪陷紀實展、李宗仁故居等與抗戰有關的各種展覧。
戰争已經離我們遠去,既使我本人也生長在新中国,沒有經歷過戰亂。但落後就要挨打,唯有努力學習,才能有本領為國家强大作出貢献,這精神永不磨滅。
責任編輯:
孫嬌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