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2025年7月下旬,香港遭遇連續多日的強降雨天氣,單日降雨量高達350毫米,多個地區刷新近百年紀錄。香港工程裝飾商會會長、工程界社促會副主席呂迪祈表示,這場極端氣候事件,不僅是對天文台氣象監測與預警能力的實戰檢驗,更是對城市防洪基礎設施的一次壓力測試。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在此次事件中不僅實現零死亡,經濟損失亦相對有限,顯示出長期基建投入、科技應用與管理協作所構築的防災韌性,對維持城市經濟穩定具有直接價值。
從全球主要城市的經驗來看,極端降雨常伴隨高昂的人命與經濟代價。2014年,日本廣島在24小時內錄得350毫米雨量,引發土石流,造成70餘人罹難;2021年,美國紐約在330毫米的暴雨衝擊下,因排水系統超負荷導致地下空間被淹,造成多人死亡與交通癱瘓。相比之下,香港在同等級降雨中核心商業區得以正常運作,背後是多年來高標準防洪設計的成果。
呂迪祈指,香港的排水系統以「200年一遇」降雨事件作為設計基準,遠高於倫敦、紐約等普遍採用的「100年一遇」標準。系統可承受每小時超過200毫米的降雨,而此次最大時雨量為158毫米,運作始終維持在安全範圍內。核心設施包括:全長11公里、深度150米的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能直導山區徑流入海;以及容量6萬立方米的跑馬地蓄洪池,為低窪地區提供關鍵的洪水調蓄能力。這些基建的聯合作用,有效降低了城市運行中斷的風險,並避免了重大財產損失。
防洪韌性與金融中心地位
呂迪祈稱,香港的防洪優勢不僅來自工程硬件,更得益於科技化管理的成熟度。渠務署建立的「智慧防洪系統」在此次事件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全港逾三百個實時感測器,每五分鐘更新水位與雨量數據,並在達到預警閾值時自動啟動防洪閘門與泵站,實現快速反應。人工智能洪水模擬技術則能提前72小時預測淹水熱點,讓資源部署更具前瞻性。8月初,系統成功預測黃大仙龍翔道的積水風險,相關部門提前封閉行車線並啟動抽排措施,最終將影響降到最低。
香港的防洪體系並非依賴單一設施,而是形成了立體化、多層次的排水網絡,包括地表明渠、隱藏於市區主幹道下的箱形暗渠,以及深海排放隧道。這種分層設計能將洪水快速分流,避免潮水回流與內澇風險。在此次降雨中,即便新界北部局部地區出現短暫積水,中環、金鐘等核心金融區依然維持正常營運,銀行、證券及保險等高附加值行業的日常運作沒有受到實質干擾,間接避免了因業務中斷帶來的經濟損失。
呂迪祈認為,2025年的極端降雨事件顯示,香港的防洪系統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防災框架,並在實戰中證明了其有效性。對於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而言,基礎設施的韌性不僅關乎市民安全,更直接影響投資者信心與市場穩定。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高頻率極端天氣,香港仍需持續優化基建規劃、擴展監測網絡、加強跨部門協調,並推動企業與公眾的防災意識。唯有如此,才能在保障城市安全的同時,鞏固香港作為全球資本與商業樞紐的核心競爭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