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周紹基)】金管局今天公布第二季末的銀行特定分類貸款比率為1.97%,與3月底的1.98%相約。金管局表示,近日有媒體關注商業房地產貸款的風險,並着眼於銀行在會計上計算的「預期信用損失」。但這計算方法,只是利用模型設計作會計用途的一個表述,「預期信用損失」的貸款不代表是壞帳,因此,不能作為全面評估銀行資產質素的依據。

  該局又指出,有些評論單單着眼於銀行特定分類貸款比率,這也比較片面。受到宏觀經濟調整及利率水平等因素影響,香港近幾年進入信貸下行周期,銀行業的特定分類貸款比率自然有所上升。雖然特定分類貸款比率由2021年底的0.89%,慢慢重返約2%的長期平均水平,但仍遠低於亞洲金融風暴後1999年的7.43%。

  金管局認為,要全面了解信貸質素,可以參考以下被廣泛使用多年的指標:1)資本充足率、2)撥備覆蓋率、3)財務實力。

  該局強調,就算考慮到預期信貸損失的支出,香港銀行體系過去連續3年,仍錄得盈利增長。零售銀行在2024年的整體除稅前經營溢利按年增加8.4%,並在2025年第1季按年增加15.8%,反映財務實力堅實穩健。

  金管局表示,在宏觀經濟環境仍存在挑戰下,近年銀行體系面對的信貸風險增加,但銀行的盈利模式並不受影響。該局又再次澄清,早前關於本港成立「壞帳銀行」的傳聞。設立「壞帳銀行」是當銀行資產負債表,出現嚴重問題時的非常之舉,完全不切合目前香港銀行的穩健經營、財務實力雄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