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泰於十七歲時創作的抗戰版畫《戰鬥中的鐵騎》。 作者供圖

梁君度

八十載光陰如大江奔流,沖不淡抗戰勝利紀念碑在民族心頭的鐫刻。值此歷史刻度,父親梁永泰的身影,便隨那刀鋒刻入木板的篤實聲響,穿越歲月煙塵,清晰映現於我的眼前。

父親生於惠陽,其刻刀生涯幾乎與民族危難同步。1937年,16歲的他已在廣州街頭以版畫為投槍,以「抗戰詩畫」為號角。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精神,在國破山河碎的年代,成為他手中最鋒利的武器。1938年,《殲敵》中戰士的剛毅,《反抗吧!農民》裏覺醒的怒吼,皆以黑白分明的木刻語言,刺破「風雨中華」畫展的沉重,刻下不屈的印記。1940年,他更肩起全國木刻抗敵協會廣東分會的重擔。

刻刀隨烽火行。1942年,他任職粵漢鐵路藝術教育隊,《鐵的動脈》系列將運輸線上的艱辛與堅韌刻入民族血脈的搏動中。次年,其作品已遠渡重洋,被美國《時代》雜誌鄭重選入《中國木刻之頁》——東方不屈的形象,借木刻之力震撼世界。至1945年重慶,父親與其他畫家一道在紅岩村得周恩來副主席設宴相待,那晚燈下的懇談,是藝術生命與民族前途最深的交融。

山河光復,父親赴港,在《星島日報》《虎報》執掌畫筆,更與張光宇、黃新波、廖冰兄、符羅飛等巨匠共建「人間畫會」。當「風雨中華」的畫卷再度展開,其作品遠赴美國——木刻的語彙,已成跨越重洋的民族證言。1949年,他與王琦、關山月、黃永玉等揮就新中國第一幅巨型毛主席畫像,筆下的領袖目光如炬,照亮了新生的晨曦。

1952年歸穗,父親任中華書局美術編輯,代表作《從前沒有人到過的地方》以新穎構圖與深邃意境,為中國美術館等珍藏——昔日戰火淬煉的刻刀,在新山河的畫卷上開拓出令人屏息的未知之境。1956年,《小漁港》的寧靜尚未乾透,《新舵手》的航程卻驟然中斷。是年11月16日,他與部隊畫家柯華在寫生途中因公殉職,年僅35歲。

父親的生命雖如彗星倏忽,卻以刻刀濃縮了現代版畫從抗戰救亡到新中國藝術探索的壯闊轉型。值此勝利八十載榮光時刻,我凝視着父親木刻中那曾劈開黑暗的凜冽線條,它們早已匯入民族精神的江海,沉雄如大地無聲。然其光芒卻永恒,照亮着一代代後來者仰望星空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