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食肆受到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戰打擊,許多餐廳陷入經營困境。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報道,美國牛肉、雞蛋等食物價格上漲,推高當地餐廳經營成本,而消費者對經濟前景感到擔憂,許多人選擇減少消費不再外出用餐,令食肆業前景黯淡。
俄克拉何馬州塔爾塔的Ike's Chili餐廳已有117年歷史,該餐廳度過了大蕭條、通脹等諸多挑戰,但在今年卻面臨更嚴峻考驗。餐廳負責人韋德稱,「所有東西的成本都上漲,我們必須想辦法妥善管理。」他指出,牛肉價格尤其漢堡肉批發價飆升,聯邦數據顯示與10年前相比,7月份的價格上漲近21%。韋德承認將成本轉嫁給顧客不是一個好選擇,漲價只會將顧客拒之門外,但若調整菜單降低成本,則會損害食物質素。
根據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美國6月份的食物成本較4年前同期上升約21%,批發價格則上升超過17.5%。CNN強調,餐廳幾乎沒有餘地來應對食物成本上漲,稍有不慎便會侵蝕利潤。而隨着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戰仍持續發酵,可能會繼續推高番茄等其他食物的價格。美國餐飲協會首席經濟學家穆雷德表示,食肆的利潤率通常約3%至5%,所以賬目必須計算準確,否則便要關門。
面臨勞工短缺雙重打擊
食肆勞工短缺亦阻礙經營。代表美國小型和獨立企業的全美獨立企業聯盟調查顯示,自2021年以來,尋找優質人才一直是美國小型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食肆要麼提供更高工資吸引更多求職者,要麼堅持低工資但面臨長期人手短缺。韋德表示,以往每天都會收到三四份求職申請,但2019年後合共只收到十多份。特朗普打壓非法移民更令餐飲業情況進一步惡化,非牟利組織紐約移民研究中心指出,去年美國餐飲業約有100萬非法移民勞工。
此外,消費者持續感受到生活成本上漲壓力,被迫削減開支,同樣打擊餐飲業。CNN分析美國商務部數據指出,今年上半年美國食肆和酒吧經歷過去10年來最疲弱的一次銷售增長,甚至低於疫情期間許多食肆和酒吧被迫關門的情況。
多年高通脹中產亦受壓
連鎖快餐店麥當勞的財務總監博登表示,低收入家庭正在放棄早餐,或選擇菜單上價格更低的食物,又或在家用餐。另一連鎖快餐店Jack in the Box和美國餐飲公司Dine Brands等高層,也注意到類似趨勢。多年來的高通脹亦令美國中產受壓。評級機構穆迪的企業財務副總裁祖卡羅表示,「由於低收入消費者受到通脹壓力,食肆客流量在最近數年普遍下降,但現在中等收入消費者亦面臨壓力。」
逾半美民眾:食物價格為主要經濟壓力
特朗普在去年大選期間以致力降低食物價格為政綱,承諾美國人「很快就能負擔得起食物」。但大選結束後,食物價格持續上漲。隨着美民眾對經濟的擔憂日益加深,他們的購物行為也開始改變。
美聯社與NORC公共事務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超過一半美國人對食物價格感到壓力:53%受訪者表示食物價格是「主要」壓力,33%的人稱是「次要」壓力。這是美聯社首次就食物價格壓力問題詢問美民眾,但近年其他調查也顯示,美國人對食物價格感到沮喪,即使價格上漲放緩,但仍對經濟狀況感焦慮,他們同時改變了購買方式,例如開始購買更小分量的食物、使用更多優惠券、減少購買非必需品,以及增加在家用餐。
關稅影響水果罐頭等價格
受供應鏈瓶頸影響,食物通脹率自2022年達到9.4%的高峰以來已大幅下降。根據最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截至6月的過去12個月,食物價格上漲2.4%。但這並不意味着食物價格已下降,在某些情況下,例如雞蛋、牛肉、橙汁和其他商品,由於供應變化或極端天氣,價格甚至加速上漲。有跡象顯示,特朗普的關稅正影響進口水果、罐頭食品、咖啡和其他產品的價格。
密歇根州立大學食物經濟學家奧特加表示,民調結果反映出人們對特朗普食物價格承諾的預期未能兌現,以及消費者對經濟走向的不確定性。消費者密切關注商店價格,而食物賬單塑造了他們對經濟的整體看法。近數月來由於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消費者信心動搖。最近的就業和消費者支出報告也顯示,美國經濟可能比先前認為的更脆弱,而特朗普貿易政策在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於政府的關稅和貿易政策,當前的物價環境充滿巨大不確定性。」
多國揮金游說特朗普減關稅 美說客公司大賺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刊文稱,總統特朗普今年初上台後,全球各國紛紛花費數千萬美元僱用說客,試圖游說特朗普「網開一面」,避免關稅衝擊。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傳統的游說策略似乎影響甚微,這些支出並未有任何成果,但一眾與特朗普有聯繫的美國游說公司卻大賺了一筆。
報道稱,至少30個國家僱用與特朗普有聯繫的說客,當中包括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如韓國、日本、加拿大、印度,以及較小的國家如波黑和厄瓜多爾。然而僱用說客並未有多大作用。 特朗普上月底簽署行政令,確定對多個國家和地區徵收「對等關稅」,加拿大聯邦和各省政府大量僱用說客,但該國最終被徵稅35%。
印度落重本換來50%稅率
印度戰略夥伴論壇行政總裁阿吉稱,「當前美國領導層似乎正顛覆傳統做事方式,我認為試圖施加影響的舊模式似乎不再有效。」印度是首批與美展開貿易談判的國家之一,該國政府4月斥資180萬美元(約1,413萬港元)聘請特朗普前顧問米勒擔任說客,但特朗普最終宣布將對印度關稅升至50%。
據悉早在去年美國大選前,華盛頓游說業就陸續接獲許多來自各國政府的邀約,其中美國知名公關公司、白宮幕僚長威爾斯此前任職的「水星公共事務」,自去年11月以來已與5個外國政府簽約,包括韓國、厄瓜多爾和利比亞。最終美國對韓關稅設定為15%,以換取韓在美投資和降低貿易壁壘,厄瓜多爾和利比亞的稅率則較4月上升。
BGR Group是另一家與特朗普相關的游說公司,自特朗普去年勝選以來,該公司與6個新外國政府簽署合約,包括安哥拉、韓國和印度。印度從去年12月至今年5月向該公司支付了30萬美元(約235萬港元)。
只能幫助避免最壞情況
多個東南亞經濟體在美國同樣僱用大批說客,雖然其中多國獲得較4月公布的初始關稅更低的稅率。但這些國家的稅率卻普遍高於其他大部分地區。換言之,說客或可幫助客戶避免最壞情況,但這難以視為勝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