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辦的《「光影同輝 美美與共」——慶祝中意建交55周年藝術特展》日前在羅馬舉辦,特展上,一組來自中國的景泰藍作品以精湛的工藝和創新的藝術風格引發意大利各界觀眾的熱烈反響,這組作品出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和他的兒子張旭、女兒張穎之手,被譽為「燕京八絕」之一的景泰藍,因製作工藝複雜,被稱為「金屬上的工筆畫」。從曾經的宮廷御用,到今天的「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一抹穿越600年的藍,不斷在火與時間的對話中書寫着匠心傳承的故事。

在羅馬舉行的「光影同輝 美美與共」——慶祝中意建交55周年藝術特展上,張旭和張穎的景泰藍作品憑藉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東方美學,吸引了眾多海外觀眾駐足欣賞。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辦的這場展覽中,兩位藝術家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表,真切感受到了世界對中國傳統工藝之美的共鳴。

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 張旭:(景泰藍)有時代的色彩,有咱們中國文化的蘊含的吉祥寓意在裏面。這次展出也受到了現場很多人的關注。後續我們也看到很多不同的宣傳報道,也都是對咱們中國的這個國粹藝術非常喜愛。

景泰藍,學名「銅胎掐絲琺琅」,它以銅為胎,用細扁銅絲掐成圖案輪廓,再填入五彩斑斕的釉料燒製而成,整體呈現出渾厚凝重、富麗典雅的藝術風格。這項工藝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末期,至明代景泰年間達到鼎盛,尤以寶石藍釉料的運用最具代表性,「景泰藍」由此得名。2006年,這項承載着數百年工藝智慧的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 張穎:景泰藍它是一個全手工的技藝,是咱們中國整個工藝美術門類裏面最複雜的一項,大大小小108道工序。我覺得最迷人的是,最早它就是一塊銅板,從銅板上延伸出最後可以驚絕天下的作品。

張旭和張穎的景泰藍技藝,傳承自他們的父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

張同祿開創了「琺琅鉑晶」新工藝,讓景泰藍跳出只能使用紫銅製胎的局限,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行業第一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發明專利。他還成功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鑄胎琺琅技藝,讓古老工藝重煥生機。他全面掌握景泰藍108道工序,設計發表作品超過500件,榮獲國內外百餘個獎項,《和平尊》等15件作品曾被選為國禮。

小時候,張旭和張穎總是看到父親隨時隨地寫寫畫畫,直到寒暑假隨父親走進工廠,看着紙上熟悉的紋樣在琺琅器上流光溢彩,才知道原來父親是一名製作景泰藍的工藝美術師。那時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耳濡目染中,這門技藝已經在他們心裏埋下了種子。

張穎:更年輕的時候不能理解他這個堅持,他經常在家裏的這個時間,可能大多都是我們不能打擾的。他自己苦思冥想,包括他會對着窗檯發獃,但是他想什麼我不知道,就我走不進他的心。當初很多人都說我父親以一己之力把景泰藍重回了巔峰,他當時說,一枝獨秀不是春,滿園春色才是春。他心繫的都是整個行業能不能共同發展。我的年齡也逐漸地增長,覺得我們從最早的父女,他寵着我,到逐漸成了夥伴,逐漸成了同一個事業的兩個人來對話藝術的感覺。

在傳承父親衣缽的道路上,張旭與張穎在108道工序中各展所長——張旭以器形突破桎梏,將現代建築的韻律與雕塑的張力熔鑄於銅胎,讓景泰藍從規整的器皿升華為流動的金屬詩篇;張穎則以釉色革新傳統,將明艷浮華沉澱為素雅的白、溫潤的灰藍與柔和的煙粉,為超過600年的宮廷藝術注入當代氣息。

與此同時,張旭和張穎還不斷拓展景泰藍藝術的疆界——當古老的掐絲琺琅工藝與手遊的虛擬世界相遇,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通過景泰藍技藝獲得新生,這門傳統工藝也不斷展現出令人驚嘆的當代生命力。

張旭:我們是接到了一個陝西歷史博物館的一個邀請,就把鎮館之寶之一的一個作品,做成一個以景泰藍為載體的一個文創作品,跟我妹妹,包括我愛人,我們三個人幾次到陝西歷史博物館去觀察,去搜集這些藝術元素,然後來設計,讓我父親來審,來進行我們的這個指導,我們最後才把這個作品完成,國家直屬的8個省級博物館同時決定將它館藏。所以也是說將古老的一些文物,從冰冷的展櫃裏頭,然後我們轉化成景泰藍的作品,走到千家萬戶。

2022年,張同祿去世,他畢生追求的「讓傳統活在當下」的藝術理想,一點點在兒女張旭、張穎的手中化為現實。

張穎:那個時候他就說,哪怕我倒下,我雙手也要做景泰藍。但後來他也是這樣做到了,在2021年、2022年他身體不是很好的時候,唯一在家做的就是不停地還在寫他的顏色的配比,紋飾創意,要留給社會作為一個寶貴的財富。他到最後一刻他也是在雙手做着景泰藍,我說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在「睡着」之前,他還在做這件事情,他一直從頭做到尾,他很幸福。

一道銅絲,萬次淬鍊,張旭、張穎用指尖延續着父親的火焰,不斷續寫着「琺琅張」的故事。

張穎:現在我特高興的是,有更多的年輕的、中年的、中青年的,這麼多人喜歡。那我覺得這些年的工作我們沒白做,而且我們做了很多跟你生活息息相關的,比如說茶具、首飾,不是概念上的景泰藍,是真的能帶給你美的生活的,可以伴在你旁邊的景泰藍。

父親張同祿點燃的創新火種,如今在張旭和張穎身上延續——當張旭的器形融入現代建築的流線,當張穎的釉色遇上當代典雅審美,景泰藍不再只是博物館裏的「遺產」,而是活着的、呼吸的文化基因。這或許就是傳承最動人的模樣,不只是重複,而是讓傳統在每一代人的手中,生長出新的年輪。

(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