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飛
「文者,貫道之器也」,自古以來,文化便是國家精神的傳承與展現。今天,這種承載不再局限於紙墨書簡,甚至能跨越虛擬與現實,透過數碼內容走進全球玩家心中。近期國產遊戲《明末:淵虛之羽》(下稱《明末》)橫空出世,隨即登上Steam熱銷榜,並在國際間引發熱烈討論,成為繼《黑神話:悟空》之後又一次中華文化自信與技術實力的交匯體現。
《明末》再一次證明,中國不僅能做遊戲,還可以透過遊戲說好中國故事。遊戲故事背景取材明朝末年巴蜀地區,融合古蜀文明、山海經異獸、華陽國志傳說,還原樂山大佛、三星堆面具等歷史文化符號,遊戲語音更以四川話呈現,讓地域文化不再只是背景裝飾,成為真正可互動的沉浸式體驗。這樣的內容既令中國玩家感到親切之餘,亦成功激起全球玩家對中華文明的好奇與共鳴。
而值得一提的是,《明末》的誕生並非大公司投資的產物,而是出自僅約30人、歷經風雨的小型團隊「靈澤科技」。遊戲自2019年開始開發,期間曾因畫面品質不佳在2021年首度曝光後被玩家痛批,導致人員流失,項目幾近胎死腹中。幸好創辦人夏思源選擇堅持,潛心打磨六年,以約2.1億人民幣成本完成開發,最終憑作品重獲掌聲,堪稱業界異數。《明末》的創作故事正好反映出中國創意產業正逐步建立自己的韌性與信心。
然而,《明末》並非毫無瑕疵。即便在線人數突破11萬,全球媒體與玩家普遍盛讚其視覺與文化內容,但在Steam平台上仍收到「大多負評」的整體評價,主因是遊戲性能不穩,畫面卡頓、優化不足,甚至在高端設備上亦無法流暢運行。這類問題在新創團隊開發的大型遊戲中並不罕見,普遍源於經驗不足所致。所幸開發團隊及時回應,迅速發布致歉聲明與補丁,針對性能優化、錯誤修正與定價調整作出補救,令評價逐步回升。
從《明末》與《黑神話》可見,中國遊戲已由過去的模仿者,蛻變為能夠講述自身文化的創作者。這些作品的成功不僅體現中國文化的全球吸引力,更標誌中國在數碼內容上的「軟實力」正穩步成形。今日的遊戲不只是娛樂產品,更是文化敘事的當代表達方式。一款成功的遊戲,足以將千年歷史轉化為可互動、可沉浸的現代語言。
然而,當內地遊戲擦亮文化招牌、走進世界視野,反觀本港,儘管具備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與優良創科基礎,但在數碼文化產業上卻未見起色。資源零散、缺乏制度支援,令許多本地創意停留於構想階段。特區政府多年來對電子競技與遊戲產業態度猶豫,政策討論原地踏步,與周邊地區形成鮮明對比。
今時今日,若真談「文化與創科並重」,政府便須正視這個潛力產業。首要,是設立「原創數碼內容基金」,針對本地團隊開發具香港特色的遊戲與互動內容,提供開發資金與研發支援。其次,可在數碼港或創新園區設立「文化科技加速器」,提供遊戲引擎支援、IP對接、測試平台與技術顧問,建立從概念到商品化的完整鏈條。
同時,政府亦應與高校合作,開設跨學科課程,結合文史、視覺藝術與程式設計,培育新世代遊戲創作者。此外,更要構建「本地文化IP素材庫」,將粵劇、節慶、歷史人物、城市記憶等文化元素整理授權,供創作自由取用,打造「可用的文化資源」。
試想,若果有一款融合獅子山精神、九龍城寨傳奇與粵語配音的原創香港遊戲,能否也在Steam上掀起熱潮?答案並非遙不可及。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