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煒、鄭清

雲南省保山市古稱「永昌郡」「永昌府」,地處滇西橫斷山脈腹地,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筆下,這裏「城垣雄峻,街市繁華」,馬幫鈴聲與異域商談聲交織成獨特的邊地交響。永昌有三寶——永子、瑪瑙、料絲燈,恰是多元文明在此碰撞融合的結晶。「永子」即永昌所產的圍棋子,又名「永棋」,是由保山南紅瑪瑙、翡翠和琥珀等天然原料,採用保密配方和絕技熔煉、傳統手工製作而成,棋子質地細糯如玉又異常堅硬,猶如天然玉石磨製而成,外形古朴、內斂凝重,入手圓潤、冬暖夏涼,是古往今來舉世公認的棋中聖品。然而,因戰亂,永子製作技藝曾中斷傳承。從失傳百年到年產值8000萬元的產業集群,從歷史塵埃中重現到成為世界頂級圍棋賽事專用棋子,國家級鄉村工匠名師李國偉用20年堅守,奏出了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在彩雲之南的和鳴,以大國工匠之姿織就了一幅鄉村全面振興的壯美畫卷。

一場跨越世紀的「科技考古」

「永子的重生,不是一個人的傳奇,而是一群人的長征。」李國偉輕撫棋子,望向工坊內忙碌的身影——長期研究永子文化的學者陶曉昌正與工匠探討原料配比,年輕學徒在窯爐前屏息凝神,專家團隊記錄着製作數據。這間煙霧氤氳的工坊,此刻正上演着跨越千年的技藝對話。

李國偉正在進行永子製作原料的稱量配料。

「永子」的歷史可溯至唐代。唐代傅夢求《圍棋賦》中有「枰設文楸之木,子出滇南之爐」的記載,印證了保山窯爐燒制圍棋子的千年傳統。至明代中期,永昌籍秀才李德章革新技藝,取當地瑪瑙、玉石熔汁滴制,終成「觸手生溫,落枰鏗然」的「永子」。《南中雜說》記載其「世傳火色,不以授人」。「永子」曾為貢品,卻也在秘傳中埋下失傳的隱患。

清代末年,由於保山地區連年戰亂,社會動盪,時局不穩,關於「永子」燒制的技藝部分失傳。1937年,保山人解坤邀李德章後人李文秀於保山三街重啟「永子」窯爐。然而,1942年滇西烽火驟起,「永子」燒製作坊在日機轟炸中化作焦土。此後,永子製作技藝幾近湮滅。

20世紀80年代,保山市政府啟動系統性文化搶救。1988年3月,永子圍棋廠掛牌成立,並抽調、組織永子製作技藝第十一代傳人李學堂、第十二代傳人李國偉及其家族重啟技藝復原工作。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首次嘗試未竟全功,卻為後世留存了珍貴實驗樣本與技術檔案,為「永子」重現埋下種子。

2003年10月,保山市永子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成立。由此,政府、學者、工匠聯動的「科技考古」正式啟幕。

泛黃的實驗日誌中,記錄着還原永子製作技藝的艱辛歷程:其中一頁標註「第9763次失敗」——石英相變滯後導致透光不均,另一頁記錄「1280攝氏度恒溫誤差±0.8攝氏度」的嚴苛要求。在那段時光裏,李國偉帶領工匠團隊往返實驗室與窯爐千萬次,備制樣料5萬餘種,記錄溫度、比對數據10萬餘組。

2009年2月,第10218次實驗終現曙光——窯爐中升騰的霧氣裏,一抹羊脂玉般的瑩白刺破百年塵封。李國偉屏息凝視剛出窯的棋子:白子溫潤如月華凝露,黑子透出深潭幽碧,失傳百年的「永子」終於重現人間。這場跨世紀的技藝破譯之路,最終形成10道核心工序、46項品質標準。

2021年,永子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4年,李國偉被認定為國家級鄉村工匠名師。

一場橫亘千年的「匠心共振」

當哀牢山的輪廓在夜幕中隱沒,「永子」工坊的窯火映照着西南邊陲的文化傳承。當智能溫控屏的藍光與千年窯爐的火紅交相輝映,李國偉與工匠們一起正以指尖的溫度,在祖國西南腹地續寫着傳統技藝的輝煌傳奇。

晨光漫過哀牢山脊,63歲的選料傳習導師楊應欽已在礦石堆前開始授課。「帶怒江水汽的凝白子,染高黎貢霧色的化墨玉……」老人將40年山間行走凝結的「地質密碼」注入年輕學員的記事本。非遺工坊的晨光裏,量子光譜儀與羅列着「蟹殼青」「魚肚白」等色彩的古色譜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鄉村振興人才庫裏,這位「礦石詩人」的「秘籍」在南方絲綢之路續寫新的傳承敘事。

工匠學院裏,控火導師李海園捲起褲管,32處燙疤在紅外測溫儀藍光下泛起青銅光澤。「1280攝氏度±0.8攝氏度是科技紅線,但石頭裏的靈性需要老法子喚醒。」他獨創的「火候辯證法」,正在政府搭建的產教融合平台上大放異彩。

當低速研磨機開始嗡鳴,老匠人張佳林卻將耳廓貼上機身:「轉速得比哀牢山山泉慢半拍。」這種由20多年重複訓練形成的「生物遊標」,能捕捉0.5轉/分鐘的細微偏差——所謂「慢半拍」,指的是研磨盤轉速需恒定於哀牢山南麓溪水每秒4.2米的春汛流速,如此碾出的礦料,方能保留水流沖積形成的啞光質感。

滴制「永子」需純手工完成,其過程不藉助模具,僅憑匠人們經年累月的五感體悟,蓄積出這種被稱為「點丹」的技藝。

「濕度24%,三,二,一,落!」隨着口令聲,瑪瑙熔液在0.3秒間凝成完美圓晶。李國偉頸後汗毛微豎——無需濕度計,空氣含水量早已刻入他的皮膚記憶。這是高黎貢山晨霧與煉爐焰舌博弈的臨界值,多一分則熔液凝滯如膠,少一分則流淌若水。

當墜落的熔珠,在青年煉「丹」師手中的鐵板濺開時,溶珠撞擊的角度讓永子底部自然形成細密的冰裂紋。在老師傅推開窗戶的剎那,晨風掠過熔液泛起的月華光暈,這正是機器永遠無法復刻的「高黎貢之呼吸」。這種巧奪天工的造物智慧,讓滴制區匠人的動作自成韻律:起棒如雲生遠岫,落液似星墜深潭。在重力與張力的毫釐間,他們將橫斷山脈的雄渾氣象凝於方寸。

工坊斑駁的土牆上,掛着「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銅牌與泛黃的《徐霞客遊記》摘抄。李國偉輕拭新出窯的棋子感嘆:「保山雖處邊疆,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哨站。」

當國際賽場上永子落盤的清音越過橫斷山脈,當各國棋手珍藏這份「東方信物」,永子製作工匠們用布滿老繭的雙手證明:技藝的傳承,必在堅守與創新中生生不息。

金雞永子文化產業園一角 。

一場匠魂鑄鄉的「基因激活」

在「永子」製作工坊,李國偉撫摸着溫潤如玉 的棋子說 :「非遺傳承不僅要留住手藝,更要厚植鄉 村文化沃土。」

為傳承永子圍棋文化,2011 年,保山永子文化 產業有限公司在隆陽區金雞鄉育德新村投資建設了 集生產、展示、遊覽、購物、競技、娛樂、非物質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為一體的金雞永子文化產業園。 2021 年 10 月,該公司和保山學院合作,成立保山 學院永子圍棋學院。學院採取「雙導師制」重塑傳 統技藝傳承模式 :學院教授梳理圍棋文化的精神譜 系,企業工匠傳授永子製作的技藝。學院成立以來, 通過「現代學徒制」培育工程,已鍛造出 32 名複合 型技術骨幹,其中返鄉青年 18 人,佔比 56% ;孵化 出 2 名市級非遺傳承人及 5 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在學院日常教學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活 用古籍智慧處理材料,工藝師藉助現代科技解析材 料特性,兩者智慧相融,像神經元「激活」新連接 一樣,生成最適合當前材料的新製作工藝方案。在「現代學徒制」的精密鍛造下,38項專利形成「技術護城河」,產業升級密鑰最終轉化為可量化的文化熵值——每個工藝神經節點的訓練誤差被控制在±0.03毫米,恰是千年「永子」淬火時熔滴震顫的振幅極值。

永子製作技藝傳承模式的變革,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不再是負擔,而是通過形成「技藝傳習+產品研發+文旅體驗」產業鏈,轉化為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

正如圍棋的「借勢行棋」,保山市構建起了「永子」文化產業生態圈:賽事經濟激活全域旅遊,手作工坊年增收200萬元,產業鏈帶動500戶邊民致富,文旅產業帶動增收500萬元。在開放包容的「棋局」中,昔日的「守藝」已成致富「金鑰匙」。

炊煙升騰處,金雞村的「不韋毓琇」美食城飄出米糕香。創業青年楊磊將古老「棋枰紋」烙畫在大米粑粑上。「永子印象」激蕩起周邊48個這樣的活化樣本如星火燎原,孵化出「永子+」「滇糕+」「瑪瑙+」等多條千萬級產業鏈——以文化基因激活產業脈動,讓老手藝在現代化流水線上綻放新芽,這既是鄉村產業振興的保山密碼,更是古老技藝面對未來的從容應答。

撫摸着永子棋院廊檐下凝結的晨露,李國偉的視線穿過哀牢山麓的雲霧,投向瀾滄江奔騰的遠方。這位「邊地焊匠」的鄉村振興棋局已落下關鍵之子:依託高黎貢山生物走廊,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矩陣——怒江峽谷的藤編棋盤、和順古鎮的翡翠棋罐、施甸山鄉的蕎麥棋點,從千年技藝裏挖掘瀾湄流域的「共富密碼」。

(轉自《中國鄉村振興》半月刊,2025年8月1日)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