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平理

近日,基孔肯雅熱疫情在廣東省多地爆發,截至7月26日,全省累計報告本地病例已達4824例,其中佛山市超4700例。國家衞健委緊急召開疫情防治會議,啟動Ⅲ級應急響應,要求各地「早發現、早隔離、早滅蚊」,全力阻斷疫情擴散。這場由伊蚊傳播的蚊媒傳染病,雖致死率低,但關節痛後遺症可能長期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香港亦面臨輸入風險,防疫戰已進入關鍵階段。

此次基孔肯雅熱疫情在廣東的擴散速度超出預期。7月8日,佛山順德區發現首例境外輸入病例,短短20天內,病例數從478例飆升至4700餘例,覆蓋順德、南海、禪城等多個區鎮。專家分析,疫情大規模爆發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全球119個國家和地區已出現基孔肯雅病毒傳播,境外輸入壓力劇增;其二,今年廣東氣候適宜蚊蟲孳生,白紋伊蚊密度達歷史高位;其三,輸入的印度洋流行株病毒傳播效率極高,一旦叮咬感染者,蚊體內病毒量可在48小時內達到傳播閾值。

儘管所有病例均為輕症,無死亡報告,但基孔肯雅熱的「隱性威脅」不容忽視。患者關節痛症狀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導致勞動力下降、關節活動障礙等後遺症。

香港雖未錄得本地病例,但防輸入壓力與日俱增。暑假期間市民跨境活動頻繁,病毒通過人員流動傳入香港的風險顯著上升。

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指出,基孔肯雅熱不會人傳人,但帶毒伊蚊叮咬健康人後可引發本地傳播。香港夏季氣溫常超30℃,降雨頻繁,白紋伊蚊孳生地(如積水容器、廢棄輪胎)廣泛存在,一旦出現輸入病例,若未及時隔離患者並控制蚊患,可能導致社區爆發。

因此,從現在起,我們就應該構建個人、社區、政府三級聯動機制,防範疫情傳播。社區物業管理者應組織統一滅蚊行動,例如在蚊蟲活動高峰時段進行噴霧滅蚊。政府層面,除加強口岸檢疫、醫療機構監測外,還需通過執法和教育,要求各持份者自動自覺做好滅蚊工作。香港衞生署則更應與廣州衞健委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共享疫情數據,協調跨境防控。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