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辦。展區面積首次突破7萬平方米,吸引了800餘家企業參展,集中展示3000餘項前沿展品及100餘款「全球首發」「中國首秀」新品,規模創歷屆之最……透過這場全球人工智能盛會可以看到,具身智能、多模態大模型等技術創新日新月異,人形機器人、AI終端等創新產品層出不窮,持續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

今年大會上,人形機器人再次成為吸睛亮點。相比去年的18家,今年有80餘家相關企業參展。首發新品紛紛亮相的同時,從玩拳擊、打冰壺,到釘釘子、抓豆腐,人形機器人不斷加快從生產到生活的應用探索。
大會首日,國家與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針對安防與製造、科教與旅遊、工業與城市服務等不同場景,發布了三款「青龍」系列人形機器人。該創新中心副總經理劉宇飛說,每一項產品都瞄準了人形機器人的實用落地。例如青龍Pro機器人全身集合了可見光,紅外熱成像、氣體等多維度傳感器,還進行了時空智能定位的升級。這可以讓它在室內、室外環境下無縫切換,更好地適應園區、廠區、室外環境作業。
傅利葉公司首款交互陪伴的人形機器人GR-3首次亮相,其創新性地引入柔膚軟包覆蓋材料這一設計,讓機器人觸感更有「溫度」;擎朗智能雙足人形具身服務機器人「XMAN-F1」全球首秀,流暢完成爆米花製作、調製個性化冰鎮飲料。
不僅硬件產品加速上新,模型、平台等軟件也在持續創新。大會期間,智元機器人推出了其首個世界模型開源平台「Genie Envisioner」,讓機器人可以在數字時空裏「先綵排、再上崗」。
「平台的核心即多視角視頻擴散模型GE-Base,利用超過100萬條、近3000小時的頭部與雙臂腕同步視頻流,可以捕捉機器人操作任務中的空間布局、動作演化與語義意圖。」該公司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告訴記者,未來平台將擴展更多傳感器模態,支持全身移動與人機協作,推動智能製造與服務機器人的落地應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杜廣達在大會期間說,近年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品不斷取得創新突破,實現「站得住、走得穩、跑得快」,正從舞台「動起來」轉向工廠「用起來」,即將從實驗室邁入規模化量產和商業化應用的井噴期。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推動人形機器人行業分級應用,支持先導區、央國企開放場景,打造人形機器人應用的樣板間。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快在電子、消費品等行業應用,AI手機、AI電腦、AI眼鏡等人工智能終端層出不窮。
給出「小辰小辰,拍照」的指令,即可瞬間捕捉眼前的精彩影像——在中國電信展區裏,一款全新推出的「天翼AI智能眼鏡」吸引觀眾紛紛試戴、體驗。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基於自研的「星辰大模型」技術能力,AI眼鏡正持續拓展人機交互的邊界,包括運動探險時第一視角創作,會議上的中英語言即時互譯等,豐富智慧生活體驗。
「AI眼鏡是智能穿戴方向最重要的產品形態,它將成為人類另一雙『眼睛』和『耳朵』。」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業群終端業務負責人宋剛在大會期間透露,阿里巴巴AI眼鏡預計年內正式發布,將在AI交互、佩戴、顯示與影像、續航等方面實現突破。
不斷豐富拓展的智慧應用背後,底層算力也在持續創新。「大算力建設如同構建『巨型發電廠』,而AI應用落地也需要『即插即用的插座』。人工智能算力建設,需要針對性適應小而廣泛的AI應用企業,滿足敏捷的算力需求。」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CEO夏立雪說,公司在大會上首次發布其全規模AI效能躍升方案,面向跨地域智算網絡、智算集群與多形態智能終端等全規模場景,統一適配多元算力,提供從模型調度、性能優化到AI應用部署的全鏈路支持。
在與會嘉賓看來,加速迭代的人工智能技術正源源不斷地釋放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新動能,點燃智能經濟新引擎。
「個性化智能體、人機協作生產、分布式交易等新業態,正推動形成超大規模協同創新網絡,驅動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與創新速度的指數級提升,加速智能經濟的蓬勃興起。」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說,未來智能經濟將成為數字經濟的高階形態,有預測表明,智能經濟有望推動全球GDP年增長率提高一個百分點,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