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嘉麒
(作者為元宇證券基金投資總監)
恒生科技指數(恒生科指)是追蹤香港上市科技巨頭的重要基準,涵蓋30家市值最大的科技企業,如騰訊(0700)、阿里巴巴(9988)和小米(1810)等,聚焦雲計算、電子商務、FinTech和互聯網等主題。進入2025年,全球科技股復甦受惠於AI熱潮,儘管年初中國因為DeepSeek引發新一輪性價比高的人工智能憧憬,出現一陣子的估值重估,惟熱度很快冷卻。
科指在2025年上半年估值處於歷史較低水平,市盈率只有約為15倍至18倍,遠低於全球科技指數如納斯達克的25倍以上。這反映出市場對中國科技股的謹慎情緒,但也意味着潛在的上漲空間。根據7月數據,指數成分股的平均市淨率(P/B)約1.2倍,資產價值明顯被低估。
例如,截至7月24日,追蹤恒生科指的iShares ETF的淨資產值(NAV)為12.10,52周高點為12.80,顯示指數在近期波動中仍處於復甦階段。
事實上,中國內地對科技產業的扶持持續加強,如AI和數字經濟投資。這種低估值為長期投資者提供安全邊際,尤其在全球利率環境趨穩下,科技股的增長潛力可逐步兌現。市場預期2025年下半年,中國科技企業的每股盈利(EPS)將增長20%以上。
資金流入相關ETF
2025年上半年恒生科指累計上漲19.60%(總回報基準),優於同期恒生綜合指數,投資價值進一步體現於其多元化布局:指數涵蓋雲端、電動車和數字支付等高增長領域,預計在中國「雙碳」目標和全球AI競賽下,長期年化回報可達10%-15%。期內南向資金淨流入超過435億元,創紀錄高位,其中科技股佔比逾40%。 追蹤恒科指的交易所買賣產品資產管理規模(AUM)於6月底達263億美元,較去年底增長近35%,反映機構投資者信心增強。近期全球風險偏好轉好,以7月數據看,流入趨勢強勁,追蹤中長線價值可留意南方恒生科技2倍ETF(7226)。
(題為編者為擬。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