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小哲

台灣24名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罷免案26日投票結果塵埃落定,全數未獲通過。這一結果不僅是國民黨「反惡罷」的成功回應,更折射出台灣民眾對惡質政治鬥爭的厭倦,為島內政治生態注入一劑冷靜劑。

從事件背景來看,此次大規模罷免行動與島內政黨權力格局密切相關。2024年台灣地區選舉後形成的「朝小野大」局面,讓執政黨試圖通過罷免機制改變立法機構力量對比。此過程中,各黨派動用組織資源展開動員,雖屬政黨競爭常態,但過度強化意識形態對立、將罷免工具化的傾向,引發社會對民主制度被異化的擔憂。畢竟,罷免制度本為民眾監督民意代表的正當渠道,若淪為政黨消滅異己的手段,無疑會損害民主根基。

投票結果充分反映了民意取向,選區呈現不同意票的壓倒性優勢,清晰傳達出選民對「為罷免而罷免」的質疑。正如觀察所言,這體現了台灣民眾對政治穩定的渴望,也說明民意不會輕易被操弄。這種對惡質鬥爭的集體態度,與島內民眾關注經濟民生、呼籲兩岸交流的普遍訴求相呼應,勾勒出社會期待擺脫意識形態糾纏的真實心聲。

此次事件也引發對民主制度運作的反思。罷免權是公民重要政治權利,其行使理應基於民意代表確實失職失德,而非單純的政黨力量較量。當罷免成為權力鬥爭的工具,不僅會消耗社會資源,更會動搖民眾對民主機制的信任。島內輿論普遍認為,政黨應將精力放在回應民生訴求上,而非沉迷於對立內耗,這才是維護民主活力的正道。

從兩岸關係角度看,台灣民眾的核心訴求始終是安居樂業、兩岸和平。任何將政治操弄置於民生福祉之上的做法,都與民眾期待背道而馳。此次罷免結果所呈現的民意,與兩岸民眾共同渴望交流合作、反對分裂對立的願望相一致,再次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當前,台灣社會最需要的是擺脫惡質黨爭的困擾,回歸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正軌。此次罷免案的結果,可視為民意對政治生態的一次矯正,也為各政黨提供了反思的契機:唯有尊重民意、專注民生,才能獲得社會認同;若執迷於對立內耗,最終會被民意所拋棄。期待島內政治能以此為轉機,回歸理性務實的發展軌道,讓台灣民眾真正享受到安定與發展的果實。

(作者為重慶市政協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就是敢言常務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