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小哲

在全球資本加速向亞太再配置的宏觀背景下,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展現出顯著的增長韌性與結構優化特徵。據香港證監會在7月16號發布的《2024年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截至2024年底,香港管理資產總值同比增長13%至35.1萬億港元,其中7050億港元的淨資金流入按年勁升81%。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有信心香港兩三年內成為全球最大跨境財富和資產管理樞紐。這組資料不僅印證了行業的蓬勃態勢,更凸顯香港在全球資管版圖中愈發關鍵的分量,增長動能的持續釋放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注入實質支撐。

細分領域的爆發式增長,凸顯香港資管業的獨特活力。資產管理及基金顧問業務淨資金流入同比飆升571%至3210億港元;私人銀行及私人財富管理業務規模按年增長15%至10.4萬億港元。全球資產價格向好與中國市場信心回暖的雙重加持,讓香港的跨境資金調度能力與高端財富管理優勢充分顯現。這種結構性增長既扎根本地市場,又輻射全球配置需求,恰是香港金融生態多元韌性的生動寫照。

基金市場成為增長核心引擎,政策紅利的驅動效應獲各界廣泛認可。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表示,隨着政府/監管架構推出各項措施(例如家族辦公室、稅優、優化互聯互通計劃等,基金公會有信心資產管理行業將繼續保持可觀的增長。從市場反應來看,多位資管業內人士觀察到,過往對香港註冊基金保持觀望的國際機構,如今態度明顯轉變,正是看中政策打開的內地市場通道。市場資料亦印證了趨勢。2024年證監會認可基金淨資金流入急增88%至1630億港元,2025年前5月更達2370億港元,認可基金數量增至954只。多方回饋共同指向一個態勢,「基金互認」「跨境理財通」等機制形成精準激勵,倒逼國際機構調整布局。政策機制的精準設計,正讓香港從資管業務的「中轉站」逐步升級為「主陣地」。

內地因素的深度融入,為香港資管業注入持久動力。2024年內地相關機構在港管理資產約達3.1萬億港元,同比增長15%;淨資金流入上升68%,在香港獲發牌進行資產管理(第9類受規管活動)的機構數目增加4%至2,212家,從業隊伍擴編5%。37%的本地客戶佔比夯實根基,9%的內地投資者佔比則預示廣闊空間。在內外迴圈相互促進的格局中,香港作為「超級連絡人」的角色經得住市場檢驗。這種深度綁定不僅是業務資料的疊加,更是制度優勢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為行業發展提供了難以複製的底層邏輯。

面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香港資管業的增長底氣源於堅實基礎與政策創新的雙重保障。35萬億資管規模、持續擴容的認可基金市場、內地資金的穩步流入,共同構成增長基本面。陳茂波司長的信心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一國兩制」下制度優勢與市場規律的良性互動之上。可以預期,隨着跨境機制不斷完善,香港資管業將在全球財富管理的競合中,持續鞏固並放大自身獨特優勢,既承接全球長期資本對新經濟領域的配置需求,又助力內地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同時,可借鑒國際成熟市場經驗,完善家族辦公室稅優政策的細化落地,針對超高淨值人群的跨代財富傳承需求提供定製化法律與稅務服務,形成「政策工具箱+生態服務鏈」的組合優勢。此外,需持續優化跨境資金流動的監管協調機制,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提升資金調度效率,讓香港在全球資本「東移」浪潮中,成為國際資金進入中國市場的「穩定閘口」,以及內地資產全球配置的「高效中轉站」,進一步釋放「一國兩制」下的制度紅利與市場活力。

(作者為重慶市政協委員、就是敢言常務副主席)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