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骨傳神凝筆意,墨彩成韻見文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大師列傳》(第五季)《戴敦邦:畫骨傳神 墨彩成韻》將於7月20日在總台央視科教頻道(CCTV-10)21:50檔播出,央視頻、央視網同步上線。

本集聚焦著名中國人物畫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戴敦邦先生的藝術旅程。他的藝術啟蒙來自老上海城隍廟的民間藝人,成年之後得到多位漫畫大師指導。他工寫兼長,多以古典題材及古裝人物入畫,在中國文人畫意境當中注入了民間審美意趣,形成了質樸、凝練、深沉、厚重的創作風格。

巷陌啟蒙 藝苑初探

1938年,戴敦邦出生於江蘇鎮江的一個普通人家,後來隨家人來到上海,在老城廂的弄堂裏長大。城隍廟的戲曲、街頭藝人的雜耍和民間巧匠製作的工藝品,都是戴敦邦兒時接收到的最初的藝術滋養。

1956年,戴敦邦從上海市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來進入兒童時代社從事插圖工作。在兒童時代社工作期間,戴敦邦有幸接觸到了張樂平、程十發等前輩,並虛心向他們請教學習。在先生們的鼓勵、幫助和教誨下,戴敦邦迅速成長起來。

紅樓情長 水滸聚義

1977年,戴敦邦在外文出版社的邀約下,為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英譯三卷本《紅樓夢》創作插圖。藉此機會,他結識了周汝昌、阿英、啟功等一批紅學專家和文化名家,也因此結識了從上海走出來的蔡若虹、華君武、葉淺予等美術界前輩。

1979年,戴敦邦跟隨中國美術家協會到西北地區採風。這趟西域之旅讓戴敦邦找到了畢生努力的方向——要做個純粹的民間藝人,傳承中國傳統的造型藝術。

1994年,當時中央電視台電視劇《水滸傳》的攝製組力邀戴敦邦擔任劇中人物的造型總設計。最終,戴敦邦創作出一百八十六個人物形象,共兩百多幅不同的人物造型。畫像準確傳遞出人物的性格和神情,展示了人物的身份和技藝,為導演遴選演員提供了參考。

2000年,《戴敦邦新繪全本紅樓夢》出版發行,不僅受到大眾的一致好評,更榮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從那以後,戴敦邦的「紅樓」畫筆再也沒有放下,將《紅樓夢》繪畫推向了一個高峰。

薪火相傳 融會貫通

2010年,戴敦邦應邀創作百幅辛亥革命題材畫作。就在戴敦邦完成這批畫作後,他常年充血的右眼徹底失明了。儘管如此,戴敦邦卻不以為意,仍然堅持創作,孜孜不倦地探索心中的中國派頭,民族精神。

戴敦邦常說:「只要老百姓從我的畫能看懂原著,那麼我的任務就完成了。偉大的是古代文學名著,而不是我戴敦邦。」他認為,「儘管自己已步入人生的晚年,但我深深感到,如今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民族文化在年輕人群體中得到廣泛呼應,文化自信日益彰顯,我感覺要抓住這樣的時代機遇,讓中華文化的影響走出去,走上國際舞台。」

讓我們隨着戴敦邦先生的墨韻步入古典傳奇,在他筆下顧盼生姿的人物中,感受古典文學的精髓與當代筆墨的深情對話。

敬請關注

科教頻道(CCTV-10)

7月20日21:50檔

《大師列傳 | 戴敦邦:畫骨傳神 墨彩成韻》

(來源:央視科教)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