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飛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這句古訓,正道出近期社會各界必須正視港大的AI不雅照風波。據多名受害者披露,一名男同學疑似在未經同意下,以其社交媒體上的近照,利用AI生成不雅相片,總數多達700張,涉及數十名女性,當中包括同學、朋友、甚至老師。而更諷刺的是,涉事者作為法律系學生,未有意識到這項應用正挑戰法律底線和道德倫理,令人擔心。
在事件初期,港大僅對涉事學生作出口頭警告與紀律訓誡,受害者亦被告知「難以調課」,需要與對方同處教室,引起社會譁然。由於本港大專院校初次出現AI不雅照風波,校方未有即時理解到問題嚴重性也屬情有可願。不過,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說,涉案行為不僅有機會觸犯法例,還會牽涉私隱與德育問題。大學要以「立德樹人」為本,教育亦是培養價值觀與道德判斷的過程。
今次風波再次突顯年輕一族未有充分了解使用AI技術的法律底線。目前,生成式AI的門檻極低,只需幾張照片與幾分鐘時間,即可合成極為逼真的圖像。若政府不及時立法管制,加強教育培訓,相關技術勢很可能再度成為性暴力的溫床。
雖然政府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指引》,倡議業界遵守科技倫理,法律層面亦有《刑事罪行條例》涵蓋「非自願私密影像的發布」,但本地法例未有針對AI生成或持有此類圖像設立具體刑責。
相較之下,全球有多個國家及地區已經在立法路上先走一步。舉例來說,在韓國,持有、購入、保存或收看深度偽造淫穢影像的人員可被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0萬韓元的罰金,而對編輯、散布深度偽造淫穢影像的處罰力度亦上調至7年以下有期徒刑。另外,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規定,製作或散播未成年AI合成性圖像可判囚5至10年。反觀香港,法律仍停留於應對傳統圖像犯罪的階段,遠遠落後於科技的演進,無疑縱容數碼性別暴力的蔓延,讓受害人既求助無門。
港大不雅照風波正好反映出在AI時代下法律與教育體系必須與時並進。政府要正視AI技術應用帶來的新型犯罪風險,並且參考境外事例,檢視現行法律,從而進一步堵塞相關法律漏洞。教育層面,亦要組織院校,制定更具約束力的校規與行為守則,針對AI與私隱問題加強道德與法律教育。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