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縱山河彰浩氣,墨融天地見丹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大師列傳》(第五季)第二集《汪觀清:方寸納乾坤 勁筆繪山河》將於7月19日在總台央視科教頻道(CCTV-10)21:50檔播出,央視頻、央視網同步上線。

本集聚焦著名國畫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汪觀清的藝術求索之路。他是一位畫小人兒書而家喻戶曉的大畫家,一部連環畫《紅日》以六百多萬冊的驚人印量,成為鐫刻在幾代人記憶當中的紅色經典。他以安徽故里為題嘔心創作的六十米長卷《夢裏徽州》轟動畫壇,最終形成了宏博富麗、妙趣天成的獨特筆墨風格。
幼摹丹青 心繪萬象
1931年,汪觀清出生於安徽歙縣的一個書香門第。這裏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有舉世聞名的黃山,也有底蘊深厚的人文環境。課業之餘,汪觀清常隨兩位兄長習畫,手持毛筆在關帝廟臨摹壁畫。
十一歲時,汪觀清跟隨父親來到上海讀書,被弄堂裏的連環畫深深吸引。後來,立志成為畫家的汪觀清憑藉天賦與勤奮叩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大門。他奔赴孟良崮寫生,去部隊體驗生活,歷時五年創作連環畫《紅日》,將木刻技法融入畫面,塑造出具有戰場真實感的英雄群像,成為影響幾代人的紅色經典。之後他還創作了《南京路上好八連》《雷鋒》等膾炙人口的軍事題材佳作。
鐵筆寫牛 意繪山河
一舉成名之後,汪觀清繼續在藝術道路上乘風破浪。為了寄託對母親的情感與追思,他以「牛」為主題轉型水墨創作,並得到老畫家朱屺瞻指導,將書法「永字八法」入畫。他創作個人代表作「百牛紀念封」,並捐贈給了上海市檔案館。為了表達對故土的深情,汪觀清三十餘次登臨黃山採風,以徽州山水為創作源泉,捕捉黃山「雲海奔雷」的磅礴氣象,完成《無夢黃山》《晴嵐響雪》等代表作。
汪觀清曾不止一次動情地說:「最美的山當屬黃山,最甜的水莫過新安江。」 2010年,汪觀清耗時十年、嘔心瀝血,完成了六十米長卷《夢裏徽州》,以焦點與散點透視相結合,以四季時序展現新安江流域千年人文圖景,畫面處處呈現徽州人遵守的仁、義、禮、智、信。
老驥伏櫪 揚鞭奮蹄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如今,年逾九旬的汪觀清仍筆耕不輟,正在創作一幅二十米的長卷。
在談到國畫創作時,汪觀清認為「師法自然,當心中感悟之後,當迅速落筆。不用考慮什麼技法,如果考慮技法的話,感情就沒有了,因為技法是為感情服務的」。
讓我們跟隨汪觀清先生的生花妙筆,一同感受他山水畫的不凡魅力。
(來源:央視科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