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昨日放榜,今屆共誕生16名於所有主修科及3個或以上選修科考取最高等級的「狀元」,人數創歷史新高,分別來自14間中學。這些頂尖學子的背景故事凸顯香港青年人才豐富的面貌:其中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的王海博3歲從內地來港,他因興趣額外自修經濟科共獲得8個5**,榮膺歷屆DSE以來第二名「終極狀元」;拔萃女書院的黃穎妍獲得絕佳成績,原來其父親亦是30多年前香港的會考十優「狀元」,展示難得的「狀元」傳承;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的王苑廷則是在港出生、居於深圳的跨境學生,其父母均為內地人但一直對香港教育投以信心一票,讓她自幼稚園起每天跨境來港上課,其傑出成績更是兩地共育新一代的典範。●香港文匯報記者蔡學怡、李芷珊、蕭景源
王海博於中英數3個核心科,物理、化學、生物及經濟,以及數學延伸單元均獲5**,加上公民科達標成為DSE的「終極狀元」。昨日他在學校領取成績單後受訪分享,自己3歲起接受香港教育體系培養,其父親任職工程師,母親曾為教師,他計劃留港攻讀醫科,志願是成為醫生,認為「香港醫療人手短缺,希望以此回饋社會」,但亦同時希望保持多元發展,所以特別在正常學校課堂外自修經濟。由於修讀科目比一般人多,王海博致力制定計劃平衡分配各科學習,堅持多做真題、整理錯題並鞏固知識,累時以聽歌放鬆,家庭的支持與老師的指導亦是重要助力,「學習沒有捷徑,真要靠努力。」
學習無捷徑 計劃與努力不可缺
除醫學外,王海博對兼職導遊亦有興趣,源於以前參與過倫敦交流團啟發,他提到喜愛《春江花月夜》及張愛玲等文學作品,認為其中語句文筆優美細膩,深受打動。作為「狀元」,他談及疫情網課對學習的衝擊,該學習模式雖能節省通勤時間,便於自主學習,但也削弱校園社交體驗,「中一至中三缺乏實體互動,難與同學建立深厚連結」,為彌補不足,他主動創建數學討論群組,與同學線上研習。
女拔的黃穎妍則獲6科5**及數學延伸5**,是今屆DSE「超級狀元」之一。昨日她回校領取成績單時其父黃偉強也成為焦點,因他曾為1992年香港中五會考的十優「狀元」,現從事互聯網行業工作,黃媽媽則從事律師行業,主要負責煮食物支持女兒。
特別注重減壓 問老師問AI
黃穎妍昨日笑言,小一至中六未曾考過全級第一,對於成為「超級狀元」十分驚訝。黃偉強則稱讚女兒從小十分獨立,並不需要父母擔心,故未曾為女兒分享自身考試經歷,「我經常問她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但她都不會問我;而她問我問題時,我很多時都要找DeepSeek、ChatGPT 幫手。」在備試期間,穎妍特別注重減壓,「因為讀書沒有可能一直緊繃、整天都在讀書,所以我會煲劇、聽歌、打遊戲,還有找朋友聊聊天。」雖然中學階段遇上疫情停課,改為網上學習,但她認為這反而節省交通時間,遇到問題透過電郵向老師請教,或者使用人工智能尋求答案,直言並沒有影響學習進度。
交通時間看新聞兼紓壓
王苑廷是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相隔10年再次出現的DSE女狀元,她是在港出生的「雙非」,現居於深圳羅湖,因父母信任香港教育制度,自幼稚園起,每天穿梭兩地上課,每程花40多分鐘交通時間,但她認為不太影響學習,自己亦會藉機多看新聞報道,「跨境上下課變相是一種運動,可以紓壓。」
有意入讀中大醫學院的她又說,希望將來成為醫生在港執業幫助香港市民,「生命的意義在於影響生命,如果我成為醫生,可以服務社會上的人,亦都賦予我人生更大的意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