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平理
周日,趕上「尾班車」,參觀了在M+舉辦的「畢加索——與亞洲對話」展覽,一睹大師的舉世名作。展覽展出來自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逾六十件畢加索傑作,為近十年香港最大畢加索展覽,部分作品更是首次在亞洲亮相。同場還展示約130件出自30位亞洲及海外亞洲藝術家作品,這些作品與畢加索名作形成對話。
說實話,作為凡夫俗子,對於大師的眾多抽象派名作不太懂欣賞,大師筆下的人像多數三尖八角,神龍見首不見尾,我實在搞不明白美在哪,感覺更多的是以因為能夠近距離觀看到一件稀世珍品的興奮。所幸,有導賞員的詳盡「解畫」,講解大師的創作背景,如何𠄘先啓𢓭、驚世駭俗,我才稍微明白名作的背後深意,該如何欣賞。
「和平」是毕加索的宏大叙事。大師多幅反戰作品,都成為傳世佳品。例如著名的《格尔尼卡》(1937)。由于《格尔尼卡》是国宝级艺术,不能出境,这次展出的是从西班牙马德里国家艺术中心借展的《为〈格尔尼卡〉而作的马头草图》。透過这张习作,可从局部视角呈现当时毕加索的创作状态。
還有,二战期间,毕加索选择于1940至1944年留在被纳粹占领的巴黎。法国解放后,他出于对法国共产党反抗纳粹的欣赏而加入成为一员,积极参与国际和平议会,包括1949年于巴黎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并为推广这些会议而创作了和平鸽图案。
從此,和平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艺术图案,在中西方艺术文化中搭建了重要桥梁。此次展覽中,主办方展示了印有和平鸽图案的邮票、宣传册,以及中国艺术大师家齐白石所画的《和平鸽》,形成呼应。据悉,齐白石生前看过不少毕加索作品。
連齊白石都追捧、致敬,亳無疑問,畢加索大師就是大師,影響無遠弗界。
近期香港類似文化盛事接二連三,送走畢加索,又迎來《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覽,透過以非遺技藝還原的5件珍貴甲骨文物複製品,清晰呈現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的演變歷程,可謂穿越三千年時空,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用離開香港,輕易就能頻繁欣賞中外頂級文化𠎀作,香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確名符其實,並非浪得虛名,這是港人之幸。參觀展覧的門票單比飛去巴黎就便宜多了。
還有,29歲香港鋼琴家沈靖韜不久前在美國范克萊本國際琴賽奪金及觀眾大獎;知名荷里活脫口秀演員歐陽萬成(Jimmy O. Yang)於上月中在出生地香港舉行5場棟篤笑演出,觀眾高達3.5萬人。其經理人公司日前在社交平台發帖,上載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與歐陽萬成的會面照片。
香港彈丸之地,人才輩出,人傑地靈。有信心,肯付出,前景無限。
#畢加索 #藝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