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據說,年輕人最新的熱門職業已經從「全職兒女」 升級成了 「全職乖孫」。
在社交平台輸入相關搜索就可以看到這條「全新賽道」。一群年輕人宣布自己找到了人生新定位:放棄職場內卷,回歸家庭,專心致志地當祖父母的全職乖孫。「與其在外打工給別人當孫子,不如去伺候親生的爺奶。」他們晒出陪爺爺下棋的照片、帶奶奶做瑜伽的視頻,以及姥姥剝好的荔枝和姥爺端出的四菜一湯,配文多是「全職(外)孫子/女的一天」之類。
好處顯而易見。「強行照顧」年富力強、精神頭兒普遍優於自己的爹媽,難免被質疑「啃老」。而以「雞娃」為天職的父母面對宅娃也少不了焦慮、催促和嫌棄,日子久了影響家庭和睦。可祖孫就不一樣了,局面瞬間變成「三贏」:孫輩有吃有喝有零花錢,祖輩身體精神得到陪伴,而爹媽一輩沒空陪老人的愧疚感也減弱了。正所謂︰「一人全職乖孫,全家找到舒適區。」
有作者寫這段時甚至自己把自己都感動了,回歸家庭、個人成長、生命真諦等等價值上了一個遍。
正向的價值當然要肯定,但事情本身卻也絕不都是光明。表面看來,全職乖孫是一種傳統孝道的回歸,但若掀開這層溫情面紗,卻也很容易看到硬幣的另一面——底色仍是啃老,只不過這次的對象上移了一輩,且披上了一件名為「孝順」的華麗外衣。
甚至,與 「全職兒女」 比起來,「全職乖孫」帶有更多的算計和策略。乖孫族們認為,在房價高企、就業艱難、職場競爭白熱化的今天,與其一身班味996或博士送外賣,不如回到老宅,用陪伴換取食宿乃至零花錢。而與父母相比,祖父母一代往往有更好的物質條件,且情感需求更為強烈。
這是一種經濟學上的等價交換:年輕人提供情感慰藉,老人提供物質保障。但這到底是回歸家庭、生命真諦?還是親情貨幣化、孝心變證券了呢?
此外,勤於在社交平台發帖的全職乖孫博主們本身也是在經營賬號。陪伴爺奶的日常,既是溫情生活,也同樣是流量。孝行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展演素材?親情到底是自然流露還是個人形象管理?
這中間的界限不知在哪卻真實存在。
在這場「全職乖孫」風潮中,代際關係的物化趨勢令人憂慮。祖孫情本應是人間至純的情感之一,卻被異化為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老人們得到對抗孤獨的安慰劑,年輕人則收穫逃避社會競爭的避風港。這種「偽陪伴」表面上其樂融融,實則雙方都沉浸在自己編織的幻覺中——一個以為得到了親情,一個以為找到了捷徑。
需要理解的是,年輕人有他們的無力和無奈。當正常的上升通道受阻,當努力與回報嚴重失調,一些人自然會選擇阻力最小的生存策略。但問題在於,「啃老」無論怎樣變體,都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祖父母的資源終會枯竭,人生終將逃無可逃。
或許,我們該重新審視「乖孫經濟學」的代價。年輕人需要的不只是生存的捷徑,而是生活的通道;老人渴望的也不只是形式上的陪伴,而是真正的情感連接。而當「孝順」變成職業,人們失去的定將比得到的多得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