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廣宇
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7月4日正式簽署《大而美法案》,法案延續2017年的大規模減稅政策,主張對企業與個人持續減稅,並削減聯邦福利開支,提升軍事與傳統產業投資,企圖以「小政府、大刺激」策略重塑美國經濟。儘管法案讓特朗普贏回部分政治分數,但其對國家財政可持續性、資本市場穩定以至全球金融秩序的潛在衝擊,實在不容忽視。
的而且確,法案的減稅措施或可在短期刺激消費與投資,帶來GDP表面增長。然而,多項研究及歷史經驗已顯示,美國近二十年內四次減稅政策均令財政赤字惡化,特別是本次法案對高收入者與大企業減稅比例遠高於中低收入群體。同時,削減聯邦醫療補助與食品援助開支,將令超過1,700萬人失去健保保障,逾4,000萬人福利受損,做法猶如「劫貧濟富」,加劇經濟結構性矛盾。
更關鍵的是,法案將大幅提高債務上限至額外5萬億美元,引發外界對美債市場的擔憂。國際信貸評級機構穆迪已於5月下調美國主權評級,警告其財政不可持續。若美國進一步加大發債規模,更將推高長期債息,增加全球借貸成本,尤其對新興市場與高負債經濟體構成壓力。此外,美國國內高利率環境若然長期維持,也將削弱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吸引力,加速「去美元化」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大而美法案》除延續減稅外,亦加入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包括取消電動車補貼、重推能源補貼。雖然特朗普政府強調關稅與減稅將帶動本土製造業回流,鞏固「美國製造」,但過於激進的保護主義政策將犧牲國際合作與市場信心,長遠不利於美國經濟與金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亦對法案表達擔憂,指出削減赤字應為當務之急,而非進一步擴張財政支出與減稅規模。
面對此等變局,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及國際金融中心,應高度關注美國財政政策走向對本地資本市場、匯率環境與貿易條件的潛在衝擊。尤其在聯繫匯率制度下,美國加息壓力將直接轉嫁至港元利率,加重企業與市民的資金壓力。政府必須未雨綢繆,強化宏觀審慎監管機制,提升市場流動性管理與外匯風險監察。
在貿易方面,香港亦應加快拓展多元市場,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並積極拓展與「一帶一路」、RCEP及大灣區的經濟合作,打造更具抗壓性的經濟網絡。同時,面對全球產業鏈重組,政府宜加強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提升本地高增值產業比重,減少對外部需求與金融周期的過度依賴。
總結而言,《大而美法案》表面上是特朗普強勢重返白宮後的「勝利宣言」,但其實質是將龐大債務轉嫁未來一代,對全球經濟穩定埋下風險種子,無疑是一場「豪賭」。香港作為金融與經濟體系開放的城市,更須謹慎應對,提升金融監管彈性、強化經濟多元化策略,方能在大國博弈與全球波動之中站穩陣腳,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