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中國民族文化的「活態博物館」,六大世居民族在此共生,形成獨特的文化拼圖,也繪就了多民族智慧交融的非遺畫卷。青海共有335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8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中7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文化和旅遊部聯合攝製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裏的中國》青海篇將於7月13日20:00檔在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央視頻全網獨家首播。

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本期節目來到唐蕃古道與絲綢之路的交匯點——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持人龍洋,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以及演員譚卓,將循着先人的足跡,溯湟水而上,邂逅20餘項特色非遺項目,以千年文脈丈量青海大地,探見傳統智慧的當代迴響!

花兒:多民族共融的交響
看到「花兒」這兩個字,你是不是還在納悶:青海人說話怎麼還有兒化音?錯啦!原來「花兒」不是花,而是青海各民族在文化交流與融合中共創共享的「流行歌」。青海是花兒的發祥地之一,每年農曆六月上旬和中旬,都會舉行盛大的花兒會,多民族的花兒歌手會根據不同調令,即興作詞、現場演唱,沒點「真功夫」可唱不來!
花兒有獨唱、對唱、合唱等多種形式,各民族演唱花兒,也都有着自己的獨特之處。有的高亢嘹亮、字正腔圓,有的委婉含蓄、以情帶聲……儘管風格各異,但他們都以當地漢語方言演唱,共同譜寫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的生動篇章。
創新人王暉將傳統花兒與現代流行音樂形式結合,如阿卡貝拉版的《巴西古溜溜》,通過多聲部演繹,展現了花兒人聲合唱的魅力。此外,她還製作了花兒民歌專輯,融入民族樂器、弦樂器和現代流行樂器,使傳統民歌花兒有了更加豐富的表達。
安昭、土族輪子秋:
一場關於豐收的狂歡
安昭是互助土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集詩、歌、舞為一體的歌舞形式,歌詞包含祈願豐收、歌頌先民等豐富內容,是人們表達愉悅心情最直接的方式,每當歡度佳節或婚禮慶典,大家都會相約一處歡歌共舞。傳統的安昭沒有樂器伴奏,由一位「杜日金」歌唱能手領唱,眾人相和,邊唱、邊舞、邊轉,因此也稱作「轉安昭」。
同樣是旋轉,同樣是關於豐收,這片土地還孕育出了另一項「極限挑戰」——土族輪子秋。

輪子秋意為「旋轉」「轉輪輪」,最早是人們在豐收後的麥場上,將農用大板車車輪朝上豎立起來,平綁長木梯,梯子兩端牢繫繩圈,然後推動轉輪,表演者坐或站在繩圈內,隨着轉輪飛快地旋轉,表演「大鵬展翅」「仙女散花」「猛虎下山」等高難度絕技。近年來,土族輪子秋逐漸走向正規體育場,成為見證各民族友誼的競技體育項目。

在300多人共同演繹的《安昭索羅羅》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安昭和土族輪子秋正以最潮流的方式,走向更廣闊的大舞台。以歌舞傳承歷史,以競技凝聚精神,「彩虹故鄉」以非遺為筆,繪就了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的文旅新圖景。
青綉:
多彩青綉解鎖「時尚密碼」
青綉是青海民間刺繡的總稱,種類繁多,涵蓋了湟中堆綉、湟源皮綉、土族盤綉、河湟刺繡、海西蒙古族刺繡、藏族刺繡等多種刺繡技藝。青繡的產生與發展同青海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密切相關,它承載着青海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青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湟中堆綉有平堆、棱堆、高堆等多種堆法,題材豐富,作品風格跨度大;河湟刺繡以黑色綉布為襯底,色彩反差強烈,「剪綉結合」,與剪紙藝術巧妙聯動;湟源皮綉則以皮張為底,遠觀古樸粗獷,近看細膩精緻……綉娘們用獨特的針法和技藝,將青海的風土人情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化作衣裝上的不同紋樣,勾勒出青繡的豐富多彩。
設計師夏乙旗從青綉中汲取靈感,通過大膽的色彩運用和獨特的設計,與現代時尚完美結合,讓青綉在國際展台上大放異彩。此外,青綉與文創的結合,讓帶有青綉元素的配飾和生活用品成為廣受年輕人喜愛的「時尚爆款」。通過這些創新,青綉不僅讓青海的文化傳播得更遠,還成為青海人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燈彩(湟源排燈):
「全能工匠」造就藝術珍品
湟源排燈起源於清代中期,你一定想不到其最初的用途居然是商人為招攬生意而製作的「廣告牌」。隨着商業貿易日益發達,單個的「牌燈」逐漸演變成數量眾多的「排燈」,成為一種具有觀賞性質的民間燈彩藝術,見證着湟源昔日的繁榮,成為青海地區獨特的文化符號之一。
在造型上,湟源排燈有長方形、馬鞍形、梅花形、扇形、方形、橢圓形等;在畫面內容上,排燈還可以融入皮綉、香包、剪紙、皮影、堆綉、衍紙畫、農民畫、藏綉、盤綉等各種非遺技藝。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湟源排燈傳承人,你需要學會:木工、雕工、繪畫、上漆、電工以及不同的非遺手工技藝。好吧……有點難,還是直接欣賞吧↓



沒看夠?那就把它帶回家!創新人把排燈做成了藍牙音響、音樂盒、小夜燈等小型化、便攜式的多功能排燈文創產品,不僅保留了傳統排燈的韻味,還增加了現代科技的元素。湟源排燈,正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走進我們的生活。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一毯用百年,朱顏改,毯依舊
傳統藏毯編織完全依靠傳承人口耳相傳,沒有設計稿,全靠心中的圖案和手上的功夫「憑空成毯」。選毛、撕羊毛、紡線、洗線……從一根根羊毛到一塊毯子,每一步都考驗着匠人的細心和耐心。其中,編織時最常用到的「8字扣」連環編結法,是一條藏毯保持200年不變形的關鍵。

藏毯創新人薛婷把藏毯和現代科技結合在一起,不僅工藝上有了突破,藝術表現也更加豐富多樣。如「科技星空毯」以浩瀚宇宙為靈感,在傳統藏毯編織基礎上加入了LED光纖和智能感應裝置,置身其上,每一次落腳,都會有一片星空被點亮……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穿越時光長河,串聯着當地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及歷史文化,見證了3000多個春夏秋冬的更替,也見證了青海人民生活的點點滴滴。如今,藏毯在文旅融合中煥發新活力,成為青海的一張閃亮名片。
7月13日20:00檔,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和《非遺裏的中國》一起,以非遺視角遊青海,解鎖雪域聖境的「隱藏款」!
(來源:央視一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