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雨竹)由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文學碩士學生策劃的「中大藝術2025」展覽第二階段正在進行中,其中,中國藝術創作組的「仰觀宇宙之大」正於中大邵逸夫堂留足展覽廳展開,呈現不同年齡段、不同藝術背景的創作者們基於傳統藝術技法而發展的時代審美。
比如張靄兒的《智能解碼》水墨設色絹本及紙本採用「絹紙疊裱」,呈現科技與人文的對話。作品運用廣告彩、金銀粉及數位符碼,構建充滿未來感的視覺敘事。兩尊機械人中間的二進位碼球體「0010,0000,0010,0101」(2025的編碼)隱喻AI全球化,「AI」篆章則改編自《嶧山碑》的「今」字。
黃柏年(一棵樹)的《世界真細小,可許眼淚掉》水墨紙本書法是一幅長卷。靈感源於黃霑填詞的《世界真細小》。黃柏年表示,當自己重溫這首歌時,發覺這首歌只鼓勵大家歡笑,因此他也希望大家能夠接受自己真實性情的流動,就好像以書法抒發情懷。
秦爾涵(錦盈)的《龜甲新章》系列主體是用廢棄紙張製成的龜殼,並通過「刀筆之沉/生態之輕」的對比,強化文化符號與環保主題的碰撞。拓片墨色滲紙所凝結的龜甲裂紋,宛如癒合中的傷疤,既隱喻生態的脆弱性,亦號召人們減少對地球的破壞。
自由熱愛繪畫與手工的高靄欣打造了青花瓷作品《嬰戲流傳·流轉》,探討古今兒童的生活變遷。作品以宋、元、明、清的「嬰戲圖」為藍本,以手繪瓷器呈現從前孩童的自然野趣。底部的仿液體則代表近現代,用卡通風格繪製,與上方青花圖形成對比,象徵數碼時代對童年本質的衝擊和異變。
關靜華師從知名畫家伍月柳多年,此次帶來《春曉》水墨設色紙本。兩幅畫似乎都透着些清幽的花香。
孫羽的《江南食事的筆墨記憶》水墨紙本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為四季飲食排序,敘述中國傳統文化中「不時不食」的飲食觀。創作者以上海、蘇州、杭州、無錫四城為標,取其四季的標誌性傳統菜品,在仿絹紙上用行楷書寫菜譜名稱。四季菜譜雖用不同顏色的紙張呈現,卻相映成趣。
黃思琪的《職場山海經》水墨紙本靈感取材於日常,將現代人常於職場中遇到的「奇人異士」轉化為各種奇珍異獸,並以中國傳統典籍《山海經》的形式繪出,生動也幽默。
據悉,第二階段展覽將持續至7月27日,帶領觀眾一起「仰觀宇宙之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