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紫祥(資料圖片)

文/莊紫祥

近年來,隨着中國金融市場的持續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入推進,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日益凸顯。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近日聯合宣布優化債券通「南向通」機制,進一步擴大合資格投資者範圍,並完善離岸人民幣債券回購業務,此舉不僅提升了香港市場的流動性和吸引力,更鞏固了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一、債券通優化擴容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此次債券通「南向通」的優化措施,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擴大合資格投資者範圍,將境內券商、基金、保險及理財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納入其中;二是優化離岸人民幣債券回購業務,允許回購期間債券再質押使用,並新增港元、美元和歐元等多幣種結算功能。這些措施對標國際市場慣例,顯著提升了抵押品使用效率,降低機構融資成本,同時增強了跨境交易的便利性。

債券通自2017年啟動以來,已成為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主要渠道。截至今年5月,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債券規模達4.4萬億元人民幣,較年初增長近2000億元,日均成交額較開通初期激增30倍,顯示出全球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持續青睞。此次優化措施將進一步拓寬境內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渠道,同時吸引更多國際資本流入,強化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橋樑作用。

二、提升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管理能力

此次政策調整的另一重點是優化離岸人民幣債券回購機制,允許質押債券再使用,並支持香港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簡化業務流程。這一安排參照國際回購市場慣例,盤活了質押券流動性,使金融機構能夠更靈活地進行融資和風險管理。

此外,新增多幣種結算功能(包括港元、美元和歐元)將大幅提升跨境交易的便利性,降低匯率風險,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參與離岸人民幣市場。近年來,人民幣債券已被納入全球三大國際債券指數,反映出國際市場對人民幣資產的認可。此次優化措施將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債券的流動性,推動其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使用。

三、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擁有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與國際接軌的法律體系,以及高度開放的資本流動環境。此次債券通優化措施不僅提升了香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也增強了其作為風險管理中心的職能。

未來,隨着「互換通」進一步推出以LPR為參考利率的衍生品合約,香港的人民幣金融產品將更加豐富,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多對沖和投資工具。同時,香港可藉助其獨特的「一國兩制」優勢,繼續深化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推動人民幣在跨境貿易、投資及儲備貨幣中的使用。

四、展望: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儘管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但中國金融市場表現相對穩定,人民幣資產仍具吸引力。香港應抓住此次債券通擴容的機遇,進一步完善離岸人民幣生態系統,包括發展人民幣計價衍生品市場、優化清算結算機制,並推動綠色金融與數字人民幣的應用。

與此同時,香港需密切關注國際監管趨勢,確保金融體系穩健運行,並加強與內地及全球市場的協作,以鞏固其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核心地位。

筆者認為,此次債券通優化措施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也是香港強化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關鍵舉措。未來,香港應繼續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高質量發展,助力國家金融開放與全球經濟融合。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會長、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基金會主席)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