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俄羅斯畫壇,尼古拉·伊萬諾維奇·費欣(Nikolay Ivanovich Fechin)以其特立獨行的藝術探索,在俄羅斯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位被後世譽為「俄羅斯印象派最後的巨匠」的藝術家,以其對傳統的深刻理解與創新實踐,構建起獨特的藝術語系。

費欣的藝術道路始終貫穿着「師古而不泥古」的創作理念。在巡迴畫派與印象主義的雙重影響下,他既未陷入學院派的僵化程式,也未盲目追隨印象派的外光寫生潮流。他認為真正的藝術應當是心靈的鏡像,而非流派的標籤。

在題材選擇上,費欣延續了俄羅斯繪畫關注現實的傳統,但突破了歷史畫與風俗畫的既定框架。他的代表作《菜娥——捲心菜收穫的季節》以烏克蘭農婦為原型,通過2.3米的宏大尺幅,將平凡的勞動場景升華為具有史詩感的生命禮讚。

費欣的藝術革新集中體現在繪畫材料與技法的突破上。受意大利文藝復興蛋彩畫啟發,他獨創了酪蛋白膠粉底結合厚堆油彩的特殊技法。這種技法不僅解決了傳統油畫反光問題,更創造出介於平面裝飾與立體塑造之間的獨特質感。

在色彩體系構建方面,費欣打破了印象主義的色彩科學桎梏。他吸收謝洛夫的「銀灰調」與弗魯別利的「寶石色」,獨創出「冷暖互滲」的色域結構。在《陽光下的果園》中,檸檬黃的樹冠與鈷藍的陰影形成強烈對比,而中間調和的橙紅色地面則構成視覺平衡的支點,這種色彩配置既保留了俄羅斯風景的地域特徵,又注入了東方裝飾藝術的審美意趣。

費欣的藝術實踐始終貫穿着「整體觀」的創作哲學。他主張「作畫如寫文章,需先立其大」,強調畫面氣韻的連貫性與精神的統一性。

在造型處理上,費欣創造性地將俄羅斯寫實傳統與東方寫意精神相融合。這種「似與不似之間」的造型語言,為二十世紀俄羅斯現代藝術的發展開闢了新路徑。

費欣的藝術探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創作理念深刻影響了波洛克等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在當代藝術語境下,費欣的藝術實踐為我們提供了重要啟示:傳統與創新並非對立關係,而是可以通過創造性轉化實現融合發展。扎根傳統、兼容並蓄的創作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